俗話說:“逢人隻說三分話,莫要全拋一片心。”不經過一段時間的了解,是看不出一個人品行好壞的,也就很難決定交往的程度。人的表情是內心世界的反映,從一個人的外部表情可以窺探一個人的內心,也就是說一個人的內心可以通過他的外部特征表現出來。在生活中要善於察言觀色,來判斷對方,而不能輕信於人,否則上當受騙後悔也來不及。
跟領導說話要有分寸
由於下屬和領導處在兩個不同的位置,可以說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領導的世界有領導的規則,你作為下屬,說話時千萬不要觸犯這些規則,隨時要把握好一個尺度。
一般同事之間的相處都應注意分寸,不能無所顧忌,更何況是和領導相處,更應小心萬分。所以,平時和領導說話交談、彙報情況的時候,都要多加小心。
戰國時候,秦國攻趙,趙國向齊國求援。齊國要趙國送太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方肯發兵。但趙太後執意不肯,雖然滿朝文武都極力勸諫,仍無濟於事。最後趙太後幹脆宣布:“誰要是再來勸我,我就吐他的臉。”
後來左師觸讋求見,太後知道他也是來規勸的,於是滿臉怒氣地等他來。觸讋慢慢地走到太後麵前,請罪說:“我的腳有點毛病不能走快,因而好久沒有來看太後,卻心下惦念,故今特來拜望。”太後見此便說自己現在也得靠車出行。觸讋又問了太後飯量等其他一些情況,這段家常話使太後的怒容全消。
之後,觸讋又求太後允許他的小兒子在王宮衛隊裏當一名衛士。太後滿口答應,並問觸讋兒子多大歲數了。觸讋答曰:15歲,並說要在死之前為兒子安排好立身之處。太後見此便問男人是否也疼愛孩子。觸讋曰:比起女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此時,觸讋順便問太後疼愛燕後(趙太後之女)是否超過長安君。太後答曰:比不上長安君。由此,觸讋強調說父母疼愛孩子應為他們的前程著想,並舉例說趙太後自己當年與燕後分別,難舍難分,依依惜別,但每次祭祖的時候,卻禱告讓燕後留在燕國,不要回來,以使其子女世世代代為燕王。講完這番話,觸讋反問太後:您這樣做,不正是為燕後的長遠著想嗎?太後點頭稱是。
此時,觸讋話鋒一轉,向太後道:自此三世之前,自趙國內大夫升諸侯以來,每一代國王的子孫凡是封侯的,其後期還有嗎?太後搖搖頭,觸讋又問:不隻是趙國如此,其他子孫受封的後代還存在嗎?太後又搔搔頭,由此觸讋評論道:這是因為他們的地位顯貴卻沒有功勳,待遇優厚卻沒有功績所致。如今您給長安君以顯貴地位,膏腴之土,卻沒有給他為國立功的機會,這樣一旦太後不諱,長安君又何以使趙國自立呢?因此,老臣認為你愛長安君卻沒有替他的長遠考慮,愛長安君不及愛燕後深。
至此,太後完全接受了觸讋的批評與勸說,便回答道:“好吧,就按你的意思。”之後為長安君準備了100輛車子使向齊,齊國隨即發兵救趙,從而退了秦國之軍。
說話,要懂得什麼時候說什麼話;說了,還要為自己說過的話負責。一個人如果沒有真知灼見,從他嘴裏說出來的話也許能一時吸引他人,卻不能一世讓他人信服。
西漢初年,漢高祖劉邦打敗項羽,平定天下之後,開始論功行賞。這可是攸關後代子孫的萬年基業,群臣們自然當仁不讓,彼此爭功,吵了一年多還吵不完。
漢高祖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大,就封蕭何為侯,封地也最多。但群臣心中卻不服,私底下議論紛紛。
封爵受祿的事情好不容易塵埃落定,眾臣對席位的高低先後又群起爭議,許多人都說:“平陽侯曹參身受70處傷,而且率兵攻城略地,屢戰屢勝,功勞最多,應當排他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