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定營生。旗人不做工,不務農,不經商。當兵他是一家出一丁,後來當然有點變化了,他有八個兒子不能都當兵去了,錢不夠,兵員不夠,沒那麼多,剩下人做什麼呢?吃的有保證了,有錢糧;住的有了,到北京以後圈房,順治的時候有六大弊政,其中一項就是圈地占房。北京內城原來所有人統統搬走,房子留給旗人住。住有了,占了房子,地有了,圈的地分了,不做工,不務農,不經商,做什麼呢?沒有事幹隻有好閑。
第八,定學校。後來發現滿人小孩要上學,學校要分等級:宗學、覺羅學,就歸宗人府管;鹹安宮官學,景山官學,歸內務府管;八旗叫八旗官學,也叫八旗學,歸八個旗分著管。學校是固定的,分等級的,和漢人要分開,和民人也要分開,後來上到了高一級的學校了,但是考試單有名字。
第九,定婚姻。旗、民不通婚,包括滿與漢、回人、苗民等等不能通婚。旗、民不通婚,個別有例外了,那另說了,就總體有規定,旗、民不通婚。
第十,定司法。旗人犯了法,地方官不能審理,單有一個審理的程序。旗、民犯了同樣罪,同罪不同刑。《大清律例》規定:旗人犯了徒刑,一年折合枷號五天,就是判一年刑,要是民人判一年刑的話,旗人關五天就行了。
實際上不止這“十定”,還有其他的內容。八旗製度是從滿清入關之後就定下來的,一直到清末。
清末北京旗人有多少呢?《北京市誌稿》對宣統年間北京旗人的戶口有一個統計:京城24旗,黃旗30312戶,白旗34924戶,紅旗24317戶,藍旗29230戶,合計118783戶。就是11萬多戶,一戶大約五口到六口之間,平均起來算,宣統時候北京旗人總數大約20萬戶,人口大約100萬,這是一個很龐大的,對全國來說就更大了。
旗人群體不工、不農、不商,吃錢糧,一代一代傳襲下來,靠國家供應,後來國家就供養不起了。八旗製度在滿清入關以前適應了當時的遊牧戰爭環境,亦耕亦戰,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把分散的滿人連接到一起,用軍事的方法連接在一起,形成了一個強大的戰鬥力量。但是,奪取政權之後,占了北京之後,在新的形勢之下,八旗製度怎麼改革,怎麼適應新的形勢?
也進行了一些改革,修修補補,因為八旗生計問題在康熙年就出現了,雍正時就很嚴重了。有的人沒飯吃了,發到東北開墾去了,路費給你,給你點安家銀子。這些人怎麼肯到東北種地去啊,領完銀子再跑回來。所以,八旗生計問題是困擾清朝一個很大的問題,始終沒有解決,愈演愈烈。
最後,八旗製度,清朝的基礎崩塌了。結果隻有一條,就是清朝垮台了。清朝皇帝有幾次曆史機會,但是都失去了,不進行圖強維新的改革,不進行重大的改革,修修補補、應應付付,最後受害最大的首先是八旗子弟。辛亥革命之後,他們種地不會,做工不會,經商不會,拉洋車也不會。很多八旗子弟沒有飯吃,又沒有文化。所以說,八旗製度興則清朝興,八旗製度衰則清朝亡。
清朝最後,從6歲的同治、4歲的光緒、3歲的宣統做皇帝,就可以看出來,清朝上層腐爛了。八旗製度可以看出來清朝下層腐爛了,從上到下都腐爛了,所以清朝也就滅亡了。
八旗子弟的蛻化,戰鬥力的逐漸喪失,其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在於入關後,滿族落後的生產方式很快就被漢族地區已達爛熟程度的封建生產方式所陶冶,原來的兵農一體,迅速趨向兵農分家,而作為一種職業兵,他們絕對逃脫不了曆來漢族地主階級武裝腐化、瓦解的規律。加之清初的八旗子弟是以征服者、勝利者的身份出現的,他們的曆史包袱,就必然背得格外沉重。考察八旗子弟沒落的過程,就不難發現,封建世襲製和封建特權,是八旗子弟的腐蝕劑,孳生社會寄生蟲的溫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