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報道,對4000例健康的更年期及更年期以後女性的調查表明,約5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尿失禁。這種現象與女性的解剖生理特點有關,女性尿道短又直,尿道括約肌力量較弱,加上妊娠、分娩使會陰陰道及盆底張力減低,有的還伴有陰道前壁和膀胱底下垂,以及更年期雌激素分泌減少和盆底組織衰老鬆弛,均可導致尿道括約力差而發生尿失禁。
2.下泌尿道感染由於女性尿道短(僅3~5厘米長)而直,又與陰道、肛門緊鄰,易引起上行感染;膀胱容量減少,而且常伴有殘餘尿、尿失禁等,導致炎症反複發作;近絕經期卵巢功能減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導致陰道萎縮並向內回縮,尿道口也向內牽拉,易發生老年性陰道炎和尿道炎。常見的下泌尿道感染包括急性膀胱炎、慢性膀胱炎(包括無菌性膀胱炎)、尿道炎等。
3.尿道肉阜又名尿道肉芽腫,是老年女性常見的尿道口疾病,多生長於尿道口後壁上鮮紅色息肉樣質軟的小腫塊,基底寬、表麵光滑。
排尿時有燒灼感,少量出血,觸摸腫塊時,疼痛明顯,也可無症狀。無症狀者無需處理,外用雌激素軟膏可緩解症狀,無效者可行激光、電灼或冷凍治療或手術切除,並送病理檢查,以排除尿道癌。
正視泌尿道感染偶發與複發
1.偶發隻要保持足夠的入水量,輔以對症治療,多數可以自愈。
如症狀較重,伴有全身不適或腰部叩痛時,則需要給予抗菌藥物。用藥前應先作尿培養(最好2次)。對偶爾發作的患者,用藥時間以5~7天為宜。近來趨向於再縮短療程,認為延長用藥時間未必能降低複發率,反而會篩選出對多種抗生素耐藥的菌株,給今後的治療增加困難。在藥物治療期間,宜保證每日有2000~3000ml的入水量,鼓勵多排尿,而且排尿務盡。這些措施在感染控製後數周內仍然需要。停藥5~7天後宜再作尿細菌培養。感染反複發作的患者應作尿路造影,如無異常發現而且發作不太頻繁(譬如每年不超過3次),則處理方針同上;如發作頻繁,應考慮長期預防性服藥。
2.複發在一次發作之後,防禦功能常受到損害,且可持續數月之久,使患者易發生再感染。每一次再感染又使機體抵抗力更為減弱,如此形成惡性循環。這類人多數不易找到可以糾正的易感因素,用消毒藥液衝洗會陰部也沒有很大的幫助,最有效的預防措施還是鼓勵多飲水、頻排尿,並建議在性交後排空膀胱。經過這些措施,可能有一部分患者不再複發。如不奏效,應較長期地給予小劑量抗菌藥物,稱為預防性用藥。近年的研究認為隻要很小劑量的藥物就能達到預防再感染的目的。
Cattell建議先給2周標準治療,以後每隔2周將藥物減半,並重複尿培養以肯定菌尿被控製,直至甲氧苄啶-磺胺甲唑(TMP-SMZ)減至隔晚1片或呋喃妥因減為每晚50mg,如此維持1年。對停藥後再複發的患者應延長用藥時間。鑒於性交可能是再感染的誘發因素,有人建議“事後”預防性服用抗菌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