泌尿係統的主要改變有:膀胱出口部的腺體可發生改變,如腺體增生、纖維組織增生變厚;尿道壁的纖維彈力組織和肌組織張力喪失以及黏膜血管壁增厚。這些改變為壓力性尿失禁、更年期泌尿係統感染及更年期婦科炎症奠定了基礎。
健康的年輕女性隻要注意外陰的衛生,一般很少發生陰道感染,而進入更年期的女性則不然。這是因為女性進入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分泌減少,使陰道原有的酸性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而酸性環境恰好是抵禦病菌侵入的防禦屏障。屏障不再嚴密,細菌便可乘虛而入,從而導致陰道炎、盆腔炎等。
陰道前壁與膀胱、尿道為鄰,後壁上部與直腸子宮深陷為鄰,中部依貼直腸,下部由結締組織所成的會陰體與肛門相隔。女性正常的泌尿生殖器官。
一、壓力性尿失禁
女性壓力性尿失禁是影響老年女性的常見疾病之一,相關調查顯示50歲以上女性壓力性尿失禁高達60%左右。壓力性尿失禁,是指女性在用力或舉重物、用力咳嗽、腹壓突然增加時,尿液不自主地自尿道口漏出。發病原因係性激素減退,導致尿道及膀胱三角區血液供應減少和黏膜上皮層退化,張力減退,以及尿道周圍盆底肌肉萎縮、鬆弛、移位,甚至尿道變短。可通過指壓試驗及抬舉膀胱頸的試驗協助診斷。可以補充雌激素、加強盆底鍛煉和手術治療。
據國內外的文獻統計,婦女停經後,尿失禁的發生率高達40%,比生育年齡時期高出10%以上。而因荷爾蒙長期缺乏造成泌尿道上皮及陰道壁的萎縮,更使得65歲以上的婦女一半以上有尿急和尿頻的困擾。
如何去改善停經後婦女的尿失禁、尿頻和陰道、會陰部的不適的困擾是提高停經後婦女生活品質的重要課題之一。
更年期尿失禁的黑手
女人的尿道維持禁尿或控製不漏尿主要是靠尿道壁的平滑肌、周圍的橫膈肌、尿道壁的彈性、尿道的黏膜及黏膜下的血管的力量而將尿道封閉起來,使尿液不會漏出。而停經後,荷爾蒙的缺乏,不隻使肌肉力量變弱,也使尿道和陰道的黏膜萎縮,尿道黏膜下的血管也會變得稀少,造成封閉尿道的力量相對變弱。另外荷爾蒙的缺乏也會使尿道與膀胱交接處的神經接受體減少而降低尿道的閉鎖壓力,這些因素相加就無法抵抗因為咳嗽、打噴嚏、跳躍等突然增加的腹部壓力和膀胱內的壓力,就會產生漏尿的尿失禁現象。
遠離危險因素
壓力性尿失禁的危險因素多來自流行病學的資料,從現已發現的危險因素來看,或多或少地影響了與尿控相關的解剖結構。目前確定的危險因素有年齡、生育、婦科手術、肥胖、家族史等。隨著年齡的增長,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病率逐漸升高。①年齡與壓力性尿失禁的關係是多因素的,如老齡化導致盆底肌肉逐漸鬆弛,尿道壁內橫紋肌數量也逐漸減少,尤其是更年期後這些變化更為明顯,雌激素的減少也可導致尿道黏膜的萎縮,這些因素都是老齡化導致壓力性尿失禁增高的原因。②生育與壓力性尿失禁的關係主要表現在對盆底肌肉、尿道和周圍神經的暫時性損害,尤其是對多產婦而言,壓力性尿失禁的發病率明顯升高。③婦科手術,尤其是根治性盆腔器官切除術可明顯影響膀胱和尿道功能,對於盆底肌肉的損害可導致壓力性尿失禁的出現或加重原有的症狀,對盆底神經的損害不但損害尿道的控尿功能,也可導致膀胱逼尿肌收縮無力而出現排尿困難。④肥胖對尿控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因肥胖導致的長期腹部壓力升高,損害盆底及其支撐韌帶的功能,最終導致膀胱頸後尿道的明顯下移而出現壓力性尿失禁。
病史是關鍵
尿失禁的病史是壓力性尿失禁診斷的要點之一,隻要患者在腹壓增高情況下(如咳嗽、大笑和打噴嚏等)出現尿失禁,同時並不伴有尿頻、尿急和急迫性尿失禁的症狀即可懷疑壓力性尿失禁。著重要弄清有無尿失禁,尿失禁發生的誘因,尿失禁發生時有無其他症狀,有無持續尿失禁現象,是否有排尿困難的表現,生育前後和更年期前後的症狀變化,有無性交痛等更年期後雌激素減低的相關症狀,有無盆腔器官膨出病史,有無便秘等尿失禁誘發或加重因素。還要了解有無神經係統疾病,有無盆腔手術史,有無盆腔放療史(可造成尿道黏膜萎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