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慮症患者麵對千變萬化的社會,感到無所適從,於是便采用了以不變應萬變的方式,把自己的生活用僵死的教條封鎖起來。他們很少體會“此時此地”自己的真實能力與情感,陷於過去的禁例、痛苦與對未來虛無縹緲的期待中。例如,一位自以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人,處處以“才子”自詡,當遇到解決不了的難題時,決不肯接受他人的幫助,結果內心產生強烈的焦慮。同樣,處處以“自己無用”的態度對待生活,放棄了生活的自主性,處處企求他人幫助的人,雖然暫時避開了解決問題的困難,但整日對自己會遭人遺棄的擔心也可引起強烈的焦慮。
自我精神分析法:許多焦慮症往往沒有明顯的病因,但事實上根本不存在什麼“無病因的焦慮症”,隻是病因比較隱晦,不容易發現罷了。
如果你能夠發現自己的病因,焦慮症便好了一半。
第一步,分析過去焦慮,你所體驗到的焦慮感是過去積累下來的心理問題的現實反映。你現在感到不安、焦慮的情景往往和童年時令你焦慮不安的場景和事件相聯係。為了找出這種聯係,你應在心平氣和的場合,潛心回憶,“順藤摸瓜”將這些情況統統羅列出來,然後對每一個場景和事件都進行重新體驗與認識。例如,童年時你總是擔心尿床後受父母責罵(時常尿床)。和鄰居家的孩子打架後受父母訓斥(父母不論誰是誰非)。怕記不住生字而挨板子(父母對自己的要求很高)。童年時的這些事,當時一定令你焦慮不安。這些童年的焦慮經曆積澱在記憶深處,使你在以後的生活裏一旦感到無助,受到挫折時就產生類似的反應。新的問題不斷出現,焦慮的範圍不斷擴展,焦慮的程度也不斷增加。雖然再遇到童年時的類似事件你已不再焦慮了,但它如陰天時隱隱作病的舊傷疤時時還會影響你。
現在,你必須重新體驗這些情境,將對這些情境的不良條件反射轉化為良性的條件反射,即將焦慮反應轉化為放鬆反應,具體方法為自我鬆弛法。
第二步,分析近期焦慮發作時的情境,找出其中的刺激因素。例如,每當周圍都是陌生人時,焦慮便增強。在雨天的黃昏,焦慮很明顯。強烈刺激的音樂,讓人感到很煩躁。上麵幾種焦慮情境的引發因素分別是陌生人、黃昏下雨和強節奏音樂等。你現在應對這些主要因素進行自由聯想,看看自己到底為什麼會被這些因素激惹。你對強烈音樂的自由聯想可能是這樣的:強烈音樂—昏暗的小屋—濃烈的煙味—有人坐在椅子上—亂哄哄的—有人在爭吵—我惡心了—我的父親在吼叫……你可以將這種自由聯想一直延續下去,身旁放一台小錄音機,把自由聯想的內容錄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焦慮反應與很多因素有關。上例中的自由聯想表明焦慮與父親(可能還有別人)、煙味、爭吵、惡心等因素有關。一直聯想下去,你可能會發現一些具體的人與事件,這些正是你目前焦慮的起因所在。當找到這些潛隱的起因後,你應該用放鬆法和認知重構法解決這些自己過去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下麵就介紹一種簡單的放鬆方法,每天花上10~20分鍾,相信用不了幾周,就可以產生讓您感到舒適的效果。
1.選擇舒服的姿勢安靜地坐下。
2.閉上眼睛。
3.放鬆肌肉。
4.緩慢而自然地呼吸,呼吸時默念“鬆”。
5.如果您的思想走神,設法收回到“鬆”字訣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