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無私奉獻(6)(2 / 3)

1992年,中國殘疾人基金會準備舉行捐款儀式,一向凡事“低調”處理的李嘉誠,並不讚成這麼做。由於中國殘疾人基金會在接受捐贈和在基金的管理上早有規定,應向社會公布收支和使用情況,李嘉誠後來才同意適當從簡出席這個捐贈儀式。

現設在李嘉誠的故鄉--潮州市北園路中段、潮州西湖公園旁的“潮州市殘疾人活動中心”,也是他幫助興建的,該活動中心占地12畝,融康複醫療、特殊教育、文娛體育活動於一體,於1995年11月9日舉行落成慶典,由中國殘聯主席鄧樸方題寫銘牌。當天,李嘉誠到會祝賀,他在致詞中稱:“懇盼社會各界都獻上一顆慈善博愛的心,扶貧助殘,行善積德,關心殘疾人,支持和發展殘疾人事業。”潮州市的殘疾人士,莫不高興地說:“我們終於有了一個幸福、安樂的家!”

感恩寄語

懇盼社會各界都獻上一顆慈善博愛的心,扶貧助殘,行善積德,關心殘疾人,支持和發展殘疾人事業。在整個社會階層中,做善事也最能打動別人,同時也能從中得到快樂。

你願意奉獻一雙鞋嗎

牧師講道的信息使一位會友大受感動,在會後這位會友告訴牧師,他願意將自己完全奉獻給上帝。

牧師問他說:“如果你有兩輛汽車,你願意奉獻一輛嗎?”

他說:“願意。”

牧師又問:“如果你有兩棟房子,你願意奉獻一棟嗎?”

他又說:“願意。”

牧師又再問一個更簡單的問題:“如果你有兩雙皮鞋,你願意奉獻一雙嗎?”他卻說:“不願意。”

牧師非常驚訝地問為什麼?他說:“因為我沒有兩輛汽車,也沒有兩棟房子,皮鞋卻有兩雙。”

感恩寄語

孩子,這個故事你讀到了什麼呢?要答應自己所沒有的東西很容易,真要把自己所愛的拿出來,就是一種高尚的情操。社會上每一項善舉,都是難能可貴並且值得我們尊敬和學習的,不是嗎?

旅者

有一次,冒險家傑夫和一個旅伴穿越高高的阿爾卑斯山的某個山峰,他們看到一個躺在雪地上的人。傑夫想停下來幫助那個人,但他的同伴說:“如果我們帶上他這個累贅,我們就會丟掉自己的命。”但傑夫不能想象丟下這個人,讓他死在冰天雪地之中的情景,於是他決定帶這個人一起走。

當他的旅伴跟他告別時,傑夫把那個人抱起來,放在自己背上。他使盡力氣背著這個人往前走。漸漸地,傑夫的體溫使這個凍僵的身軀溫暖起來,那人活過來了。過了不久,那個人恢複了行動能力,於是兩個人並肩前進。當他們趕上那個旅伴時,卻發現他死了,是凍死的 。原來,傑夫背著人走路加大了運動量,保持了自身的體溫,和那個人一起抵禦了寒 冷。

感恩寄語

傑夫救了那個倒在雪地中的人,結果他們互相溫暖都保住了生命,而那個旅伴卻由於自私而無法與人共同抵禦寒冷,失去了生命。人生的旅途上,溫暖別人的同時,常常也會溫暖自 己 。

新種子

給予總是相互的。我們都不是孤立地存在於社會之中,我們不僅需要接受,還需要給予。

有一位農民,聽說某地培育出一種新的玉米,收成很好,於是千方百計買來一些種子。他的鄰居們聽說這個消息後,紛紛找到他,向他詢問種子的有關情況及出售種子的地方。這位農民害怕大家都種這樣的種子而失去競爭的優勢,便拒絕回答。鄰居們沒辦法,隻好繼續種原來的種子。

誰知,收獲的時候,這位農民的玉米並沒有取得豐收,跟鄰居家的玉米相比,也強不到哪裏去。為了尋找原因,農民去請教一位專家。專家告訴他,他的優種玉米接受了鄰人田中劣種玉米的花粉。

感恩寄語

這位農民給我們上了很好的一課。世界是普遍聯係的,沒人生活在與隔絕的世外桃源。因此,我們都需要他人的幫助和理解,同時,我們也要學會給予、付出。付出的同時,也是我們收獲的時候。

無私與自私

兩個和尚去見佛祖,佛祖要根據他們各自的功德決定收誰為徒。

第一個和尚說:“我一路上吃齋念佛,普度眾生,心裏從來沒想過自己。”

第二個和尚說:“我一直隻顧自己,雖然沒什麼功德,但是我守住了做人的底線,從來沒有讓別人給我布施,因為我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全都來自自己的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