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無私奉獻(5)(1 / 3)

感恩寄語

錦上添花、順手幫帶的助人固然是一種美德,但當自己也身處困境卻能伸出援手,更令人感動。真正考驗人格的卻是最後的一美元,犧牲自己的利益而助人,能通過這樣的考試的人 確實難能可貴。

大 房 簷

有位富翁很有善心,蓋個大房子,他特地要求師傅把房簷加長,好使貧苦無家 的人,都能在下麵擋風遮雨。

房子建成了,果然有許多窮人聚集簷下,他們甚至擺攤子做起了買賣,並生火煮飯。嘈雜的人聲與油煙,使富翁不堪其擾,不悅的家人,也常與簷下的人爭吵。

冬天,有個老人在簷下凍死了,大家交口罵富翁不仁。

夏天,一場颶風刮過,別人的房子都沒事,富翁的房子因為房簷過長,居然被掀了頂。村人們都說他這是惡有惡報。

重修屋頂時,富翁要求隻建小小的房簷,因為他明白:施人餘蔭總讓受施者有仰人鼻息的自卑感,結果由自卑變成了敵對。

富翁把錢捐給慈善機構,並蓋了一間小房子,所能蔭庇的範圍遠比以前的房簷小,但是四麵有牆,是一幢正式的房子。許多無家可歸的人,都在其中獲得暫時的庇護,並對房子的施主感恩戴德。

沒過幾年,富翁成了村子裏最受歡迎的人,並且對他非常尊敬。當他死後人們仍對他念念不忘,時常去墓地紀念他。

感恩寄語

施恩雖不圖報,卻要小心避免抱怨,好的願望好的方法必會有好的結果。

行善接力

印度一個名叫梅農的人初抵新德裏,想在政府機關找份工作,但是他剛抵達目的地,所有的財物便在火車站被人偷光。他進退維穀,於是向一位年老的錫克教徒訴說他的苦處,希望能 借到15盧比暫時應急,承諾一找到工作就還錢。那人把錢借給了梅農,但硬不肯給出自己的姓名和住址,隻是說,施恩的是一個陌生人,接受施恩的也該是一個陌生人。

梅農終身不忘這筆債,後來以行善出了名。不久以前,我在孟買機場寄存行李櫃台前想領回我的行李,可是身邊沒有印度錢幣,服務員又不肯收旅行支票。這時,我旁邊一位陌生人替我付了寄存行李費,然後把梅農的故事講給我聽,叫我不必計較該還給他多少錢。他解釋說:他父親是梅農的助手。

感恩寄語

從一位不知名的錫克教徒到一名印度公務員再到他的助手,再從助手到他兒子然後到一個狼狽萬分的外國人,雖然所贈有限,但其心意遠遠超過錢的數額。它令我時時想起,我該為別人做點什麼?這種行善接力會在許多心靈中播下愛的種子,從而使行善成為很多人的習慣。

智鬥

一位留法的中國學生,留學之前曾是一名記者,現就讀法國巴黎十二大學,當插班生。當他上第一堂對話課時,教授就毫不客氣地向他發出了“挑戰”:“作為記者,請概括一下你在中國是如何工作的。”顯然,教授已經知道他是記者。記者這個職業本是與政治關係密切的,而這也使問題更為敏感、棘手、難以回答。中國留學生麵對對方的先發製人的淩厲攻勢,采取了畫地為牢的方法,抓住教授問話中的“概括”一詞,用真正“概括”的語言回答了教授並不想知道的問題:“概括一下來講,我寫我願意寫的東西。”

教授見未能達到目的,接著問道:“我想您會給予我這樣的榮幸:讓我明白您的上級是如何工作的。”中國留學生用同樣的方式答道:“概括一下來講,我的上級做他願意做的事情。”全班同學不由“哄”地一下笑起來,這實際是答非所問,無效回答。

連碰了兩個軟釘子,教授再一次發“難”:“我可以知道您是來自哪個中國嗎?”教授的這個問題顯然是經過精心策劃的一個陷阱。教授挑明了問題,“我是想知道,您是來自台灣中國還是北京中國。”霎時,全班幾十雙不同顏色的眼睛一齊掃向了中國留學生和一位台灣同學。中國留學生沉靜地說:“隻有一個中國,教授先生。這是常識。”隨後,那位台灣同學在教授和同學們的注視下也慢慢說:“隻有一個中國,教授先生,這是常識。”

這句答話雖簡短,卻字字千鈞,尤其著重強調了“教授”和“常識”兩詞,言外之意不乏嘲諷:這麼普通的常識教授都不知道。這也暗示著自己對此問題的立場不容置疑,也宣告了教授陰謀的破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