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寄語
年齡不是問題,隻要有一顆革命的心,失敗無數次不要緊,關鍵是失敗後,還能不能站起來,打倒的是身體,但革命的意誌是打不倒的,要越挫越勇,越戰越強,屢敗屢戰,最終才能取得勝利。
煉獄
1960年,南非警察開槍鎮壓示威群眾,不久又下令取締了非國大。非國大開始轉入秘密活動,為適應形勢的變化,曼德拉著手建立了稱為"民族之矛"的軍事組織,並親自擔任總司令。為了掌握武裝鬥爭的策略,曼德拉在這一時期閱讀了克勞塞維茨、毛澤東和格瓦拉等人的著作,為了爭取國際社會對非國大的支持,曼德拉還多次秘密出國訪問,會見了許多非洲國家領導人。1962年8月5日,由於叛徒的出賣,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附近被捕,從此開始了他長達27年的鐵窗生涯。在獄中曼德拉先後讀完了倫敦大學法律、經濟和商業專業的課程,還自學了一門外語。
曼德拉不僅堅持學習,而且還利用一切機會和囚犯交朋友,給他們講述反對種族隔離的道理。由於他經常帶領難友與當局鬥爭,南非當局隻好把他秘密轉移到開普敦的中央監獄。當局表示隻要他放棄武裝鬥爭,就恢複他的自由,但是曼德拉堅定地說:“自由決不能討價還價。”
1990年2月11日,開普敦監獄大門打開了,年已71歲的曼德拉走出牢門,這天世界各國派來采訪他的記者多達2000人,第一張曼德拉出獄的照片被人用百萬美元買走。出獄後,曼德拉成為非國大的主席,繼續領導反對種族隔離製度的鬥爭。他率領代表團與總統德克勒克為首的白人政府代表團進行談判,經過不懈努力,最終促使政府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並同意 組織南非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全民選舉。
感恩寄語
監獄裏的折磨打不倒那顆堅強的心,即便是把牢底坐穿,也要鬥爭到底。為民主、為自由、為廢除種族隔離政策,他決不放棄。“為自由決不能討價還價”,這種果敢,這種態度難道不正是他偉大的原因嗎?
扼住命運的咽喉
貝多芬一生命運坎坷,痛苦和不幸始終和他形影不離。他曆經貧窮、疾病、失戀和孤獨的折磨。早在童年時,他就在父親嚴厲的嗬斥下苦練鋼琴。三歲時,失去了疼愛他的祖父。17歲時,他熱愛的母親又死於肺病,貝多芬從此成為一家之主,擔負起兩個弟弟的教育責任。他 不得不羞慚地要求父親退休,因為他酗酒,不能主持門戶,人家甚至不能把養老金交他本人收領。這些可悲的事實在貝多芬的心上留下了深深的傷痕。若幹年後他曾說過:“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個可憐蟲!我15歲時已經知道了。”
1796~1800年間,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大大衰退。對於一個音樂家來說,這是多麼沉重的打擊!他絕望地告訴兩個朋友:“我的最高貴的部分,我的聽覺,大大地衰退了。……我不得不在傷心的隱忍中棲身!”“要是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裏這是多麼可怕的遭遇啊……”
然而,除了肉體上的痛苦之外,還有另一種痛苦--愛情的挫折摧殘著貝多芬的心靈。1801年,一個很有魅力的姑娘闖入了他的生活,這就是貝多芬題贈《月光奏鳴曲》的對象-- 朱麗葉坦·桂察蒂。她愛他,他也愛她。可是這段愛情卻使貝多芬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愛情使他更加感到自己的殘廢和處境的艱難,甚至無法娶他所愛的人,而朱麗葉坦的風騷、稚氣和自私又使貝多芬萬分苦惱。1803年11月,她嫁給了一位伯爵。這是一次毀滅性的打擊,尤其是在貝多芬由於疾病而使身體變得虛弱的時候,狂亂的情緒更有把他毀滅的危險。他給兄 弟卡爾與約翰寫好了遺囑,注明“等我死後拆開”,他差不多要結束他的生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