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命運女神(5)(1 / 2)

但是,貝多芬以超人的毅力再一次戰勝了命運的擺布。此後貝多芬還活了25年。他在給韋該勒醫生的信中寫道:“我要扼住命運的咽喉。它決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噢,能讓人生活上千百次,多美!”“我窺見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標,我每天都更迫近它一些。唯有在這種思想裏,你的貝多芬方能存活。”

苦難磨礪了他的意誌,他緊緊地扼住了命運的咽喉,於痛苦的思索中寫下了流芳千古的名曲。然而即使在他苦痛時期的作品中,也有許多歡悅的樂曲,反映了一種青年人的天真,或是熱烈的情愛。這顯然是他的頑強的意誌起了決定作用,一種無可抵抗的力量把憂鬱的思想一掃而空。他渴望痊愈,渴望愛情和幸福。他是那樣的需要歡樂,當生活中沒有歡樂時就自己來創造。

感恩寄語

貝多芬的一生是充滿坎坷、痛苦與不幸的一生,卻又是極其幸福的一生。他的幸福來源於從痛苦中磨煉出的巨大成功。他最著名的樂曲,無一不是他超越痛苦超越自我的結果。每一次超越都是一次新的精神升華。他的音樂充滿了人性,飽含著人生的苦與樂。在音樂的世界裏,他最終找到了寧靜、和諧和永恒的幸福。

憂鬱的詩人

小拜倫的腳是跛的,這一缺陷給他後來的生活帶來了不少痛苦。有一次他在街上散步時,一個婦人經過他身旁,看著拜倫說:“呀!多麼漂亮的孩子!可惜是個瘸子!”這句話深深刺痛了拜倫的心,雖然他很年幼,但他很懂世故的偏頗和對殘疾者的歧視,每當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殘疾,他的心就會像受刀割一樣的痛苦。

更不幸的是,他父母的關係很糟,彼此都對婚姻感到失望。拜倫就是在這種失望的深淵裏出生的。拜倫兩歲時,父母開始分居,拜倫由母親撫養,他父親為了躲債逃到法國,第二年便在貧困交加中死去。由於家庭的不幸,使得他母親的性情變得非常暴躁,常無緣無故的大發脾氣,而拜倫便成了母親發泄憤怒和不滿的對象。母親有時候把他當作掌上明珠一樣 地愛撫,有時候發起神經來,便順手拿起盤子、火箸等向拜倫投去。年幼的拜倫每天都被喝罵,到後來,連碟子、茶杯都在屋子裏飛舞,新衣裳也在憤怒的情緒下嘩啦嘩啦地撕破。在抱怨自己的殘疾這種劇烈的感情以外,還要忍受母親的脾氣,對於這個生來就比別人更加敏感的孩子來說,這樣的負擔是過於沉重了,他的性格逐漸地變得憂鬱。

盡管拜倫在默默地忍耐著,但是燃燒的憤怒卻沸騰在他的腦海,到後來,默默地發怒的習慣已經成為拜倫的癖性。

拜倫在將近五歲時,被母親送進學校。他是個記憶力很好的學生,經常一副憂鬱的表情。拜倫以善談吐和讀書多為人所知,因為他從自己的家庭教師那裏學了不少曆史和拉丁語,自己還常常隨手翻讀各種書籍。這使拜倫後來成為著名的詩人。

感恩寄語

童年的經曆,糟糕的家庭環境,沒有擊垮這個年輕人。相反正是這樣的家庭環境培養了詩人的氣質,也可謂因禍得福吧。

心靈手術

一個正值青春花季的年輕人,卻因為高考落榜,而對生活失去了信心,我的同學大偉八年前正是這樣的境況。而我卻考上了北方的一所大學。

當我進入大學三年級時,有一天大偉忽然在校園裏找到了我,原來,他也是北京某名牌大學的一員了。"祝賀你--"我說。“是該祝賀。你知道嗎?兩年前我一直認為自己完了,沒什麼出息了,可父母對我抱有很大希望,我被迫去複讀,你知道‘被迫’是一種什麼滋味嗎?在複讀班,我的成績是倒數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