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最好的教育是在(1 / 3)

第十章 最好的教育是在

親子談話中獲得的

一位教育家曾經說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基本的形式,就是與孩子談話。我深信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在和家長的談話中不知不覺地獲得的。”但是,令大多數父母感到頭痛的是:父母苦口婆心的說教,孩子總不以為然,還常常會視父母的教導為嘮叨。許多父母認為是孩子出了問題,其實,問題還是出在父母身上。父母與孩子談話,光有一付熱心腸是不夠的,還必須掌握談話的技巧。如果你的談話孩子不願聽,甚至感到厭煩,那麼,即便你說的全是“金玉良言”,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分不值。

與孩子談話的時機往往需要父母去把握,去創造。一般說來,當孩子專心致誌於自己的學習和娛樂的時候,父母的談話便成為一種不受歡迎的幹擾。隻有當孩子在比較空閑的時候,或者從一種活動轉換到另一種活動中去的時候,他才比較願意與父母交談。當然,每個孩子的情況都會不一樣,做父母的應努力去創造、去把握與孩子談話的時機。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失敗,往往不是缺少對孩子的愛,而是缺乏對孩子的尊重。一方麵,多數父母都認為,孩子甚至比自己更重要;另一方麵,在與孩子交談時,他們又習慣於要求孩子完全放棄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種做法包含了多麼巨大的矛盾!它隻會導致孩子對交談的害怕。要成功地與孩子進行交談,父母必須始終小心翼翼地去維護孩子幼小脆弱的自尊心。

父母總以為,孩子年幼無知,需要嚴加看護,諄諄教誨。其實,孩子有孩子的世界,如果你能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體察孩子、理解孩子,你就會發現.孩子的許多想法和感受是多麼合乎情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父母非但不比孩子更高明,甚至常常會發現自己還及不上孩子。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諄諄教誨”,在孩子看來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被教訓。孩子又何嚐不是這樣呢?因此,當你覺得孩子在什麼地方出了問題、犯了錯誤,暫且不要勸誡,不要教誨,不要訓斥,而應設身處地、體貼人微地去理解孩子——這是你首先需要做的事。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你與孩子之間有意義的交談才會自然地發生;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你才能說該說的話,做該做的事;也隻有在理解的基礎上,孩子才能接受你的談話,並在無形中受到你的影響。因此,暫時化解孩子的委屈,再從教育的角度引:導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錯誤,這樣的交談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 』.

虹口第二中心小學張思思同學家長

※※※※※※※※※

與孩子的溫馨情趣哪裏去了

女兒的脾氣很倔強,她總是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我行我素。別人家的孩子與爸爸媽媽親熱得很,把學校的情況娓娓地道來,女兒每次放學回家總是一個人關起房門,獨自做作業,很少與我們交流。每當我問及學校情況時,她總是三言二語敷衍了事,還一本正經地說“同學之間的事不一定非要告訴你們家長”。

女兒的學習成績在班級裏說很_般,長久以來,女兒疲憊地讀完一天功課回到家裏,等待她的總是媽媽的嗬斥,有時考試得了九十八分,媽媽還會責備她為什麼那麼粗心。每當這時孩子會一言不發,兩隻眼睛睜得大大的,呆呆地望著她媽媽,但我卻站在女兒一邊幫她說話。我對她媽說:“我們與孩子的溫馨情趣哪裏去了,你這樣過於挑剔會傷害孩子對學習的情趣,我們做父母的在督促孩子的同時,不能犧牲了孩子彌足珍貴的快樂童年。”

經過了一段時期的探索,我們改變了過去的教育模式,特別是我的愛人,對孩子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變化,學習上鼓勵她獨立思考,靈活、正確地掌握學習方法。女兒的能量得到了巨大的釋放,經過一段時期的驗證,她的學習成績有了很大的進步,贏得了老師和同學們的一致好評。

也許我們做父母的應該耐心一點,耐心地等待著我們的孩子慢慢地長大,學習的好壞不應隻看考試成績的高低,要看孩子是否真的用心了,真的把讀書作為她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一般來說,我們家長都喜歡聽話的孩子,可是言聽計從的孩子又有多少獨立性呢?生活就是成長,讓我們在生活中,哺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羅涇中心校陳岑同學家長

※※※※※※※※※

媽媽,你很羅嗦

孩子一入學,我的任務好像也加重了。每天放學回家,我會問她同一個問題:“今天老師教你們什麼了?你懂不懂呀?上課有沒有專心在聽?”孩子經常被我問得不知怎樣回答好,厭煩地說:“媽媽你很羅嗦。"“羅嗦”這二個字不僅僅是我一個人,我想許多母親都可能是一個頻道。記得孩子剛學拚音的時候,老師的要求是看拚音把短文讀完整,回到家她也讀了,可是在讀的過程中她完全沒有掌握讀音的要求,把一個句子二個二個拚讀起來,一點也不連貫。我一聽不對,重新讓她讀,讀了二遍還是老樣子,我惱火了,說:“你真笨,以後不要去學校上課了,拚音最基礎的都讀不好,還上什麼學?”並威脅她說:“我不教你了,隨你自己怎麼樣。"孩子聽了我的話,哭著說:“媽媽,我把它讀對就是了。’’我還是沒睬她,悶頭做自己的事去了,孩子把我說的話當真了,一邊哭,一邊拿著書,不停地讀。我當時認為學習是孩子的事,我們家長根本用不著操心管她,如果她自己用功了,就會成為一個好學生。家長來督促她的學習太麻煩、太費神了。

在家裏我態度專橫,不給她好臉色看,當她達不到我所想的尺寸時,便會經常喋喋不休地責備、痛打、恐嚇一頓。由於我的失誤,孩子看到我很害怕,也不敢和我交談,碰到學習上的困難她也不敢問,認為自己總是學不會,自己不如其他小朋友,產生了自卑心理,以致性格內向,寡言少語。她在學習上,感到壓力,情緒很不穩定,影響了正常的學習效果。我一看她這種狀態,心裏著急,心想是不是我對她壓力太大了,孩子的心裏承受不了,我就試著努力改正自己的壞脾氣。我調整教育方法,批評孩子時盡量掌握“尺度”,不再沒完沒了地數落她,還給以孩子改正錯誤的機會,盡量多表揚她,平時也注意自身形象,多和孩子交談,注意她的心理狀態,感染了孩子,讓孩子感到很愉快。我相信,通過我的努力,一定會成為一名好媽媽。

盧灣第三中心小學 丁 銀同學家長

※※※※※※※※※

多“說’’有益

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往往感受到與孩子的交流變得複雜起來。孩子嫌我們嗦,對我們的話語表示厭煩,做父母的常處於尷尬境地。孩子變得寡言少語,總是以最簡單的話語回答我們的提問,即使父母的言語並不帶指責口吻,孩子也總是處於防衛狀態,甚至會變得喜怒無常,為了肯定自我會否定一切權威。

或許是覺得多說無益,有時父母為避免元謂的煩惱,求得安寧而閉口。但我覺得。多說並非無益。教育無非是二種:言傳和身教。言傳,當然要說話。比如,青少年的身體變化,使得子女性別上的差異變得更加明顯,父母就應該真誠地給他們講解這方麵必要的禁忌和道德觀念。言傳不應是用言語來命令,而是用言語來開導。有一次,我的孩子期中考試成績較差,特別是數學,可以說是他曆年來考得最差的一次,聯想到他近階段作業馬虎大意,心思散漫,真想借此好好訓斥一番,但我還是忍住了,而是拿出了他以往的學生評價手冊,曆數了他以前的讀書情形及老師對他的讚揚。這番開導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期末考試中他的成績又上去了。因此,有的時候,容忍和尊重要比挑釁及進攻性的語言管用得多。但是這種容忍和尊重不能是無原則的遷就,該說的還是要說,該管的還是要管,隻是采取的方法要因時因地因人有所變化。

言傳不是說教,而是在看似隨意的閑聊中傳授有益的信息、有用的經驗。教育就是要在教中培育孩子的心智品格。我的孩子對作文向來畏懼,原因在於平時懶於觀察,一到寫作,無話可說。我就做了個有心人。有一次,看到一群小孩在跳高,我就要孩子注意橫杆的高度,比如橫杆超過了上裝的第二粒鈕扣,說明高度已經不低,實際上是在向他灌輸寫作要注意細節,這樣文章才會寫得生動的道理。恰好大型豪華渡輪“奧麗安娜’’號這時在滬停泊,我就要孩子觀察照片上渡輪的各個部位,尤其是要注意細微之處,同時還講船的發展史,引起孩子對船的興趣。最後,他還央求我帶他到真船上去觀察,後來寫了一篇作文,有一千多字,得到老師的好評。

多說有益,實際上是把父母從生活中學到的東西,傳授給孩子,以避免孩子犯錯誤,並能幫助他克服困難或改正錯誤。

求知中學馬思立同學家長

※※※※※※※※※

苦口良藥利於病

孩子,看著你一天天長大,一點點懂事,爸爸由衷地高興。你現在正處在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期,爸爸覺得有必要和你聊幾句。

首先要多讀書、讀好書、做好人。我是支持“減負”的,但“減負”並不等於應該放棄。多讀書能使人開闊視野、增長見識。中外名著、名人傳記、科普書籍、時事新聞……我反對讀類似《腦筋急轉彎》等“誤人子弟”的書刊,這類書越讀越糊塗,越讀腦筋越轉不過來。所以,讀好書至關重要。那麼,讀書到底為了什麼?做人!確切地說是做好人!所謂“知書者,達理也”。做人要有愛心。“愛’’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新時代文明的象征,是最偉大的。愛祖國,以民族的強盛為驕傲;愛集體,以班級的榮譽為自豪;愛家庭,以溫馨的港灣為自足。要被人愛,首先得懂得愛別人:尊敬師長、友愛同學、撫老愛幼、助殘濟困……善於奉獻愛心,你會覺得很踏實、很快樂。做人還要講誠信。誠實換人心,守信得真情。人非聖賢,孰能無惑?孰能無過?不懂就問,知錯即改,也是一種美德。濫竽充數、得過且過,總有一天“狼“真的會來的。那天爸爸生日,媽媽因為加班,無法兌現和我們“一起吃蛋糕“的諾言,你一邊守信地為我唱著生日祝福歌,一邊傷心至極地咬著蛋糕,爸爸感動不已!但是,媽媽也是為了工作、為事業,你得區別對待,這叫理解。不是有句口號叫“理解萬歲”嗎?做人要善於理解。忍耐、謙讓、同情、豁達都是理解的表現形式。我不承認我們之間有什麼“代溝”,但我們還是要多交流、多溝通,增進了解,消除誤會,最終達到互相信任、互相理解。我們之間是這樣,同學之間、鄰裏之間更應是這樣。

你們這一代人的物質生活是較奢侈的,不知什麼叫“勤儉節約”。我不相信什麼“高消費帶來高收入”、“會花錢的人能掙”、“舊的不去新的不來”等謬論。我們的國家還比較窮,大部分的家庭也並不富裕——至少還沒有到能“高消費”、“超前消費”的階段,還是要提倡“勤儉節約”。“穿要名牌、吃要高檔、住要洋房……”已經在你們這一代人中“蔚然成風’’?一味地、片麵地追求物質享樂,將會丟掉了我們民族最優秀的傳統,你們也會成為“垮掉的一代”!

“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何況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和知心朋友,有這個責任¨羅嗦”呀!權作共勉吧!

中華路三小崔雪苗同學家長

※※※※※※※※※

還孩子一個生機勃勃的天性

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通常總會以自己既定的思維模式、處理問題的方法,自以為是的價值觀指導孩子,實際並未能了解站在我們麵前的這個孩子本身的特征。很多父母還把自己沒有實現的理想寄托給孩子,這是當父母的悲哀。因為理想是要靠發自心底的力量去追求、去奮鬥的,而且每個時代又賦予每個人不同的成長經曆和體驗,給予他們不同的精神寄托和追求目標。我們以成人的價值觀念來評判兒童的生活,於是我們成人便以自我為中心地強迫兒童做他們不願做也難以做的事情。

我的孩子上中班時,帶她去海洋海底世界,那種摸擬的登機、上“海盜船”、參觀深海魚類,都是過去隻在圖畫書上看到的,可想她有多高興,愉快的經曆過去了,有時候電視“動物世界”出現我們見過的魚類,女兒仍都能講出它們的學名。一年後,她表哥表姐來上海,他們又一次去了海洋海底世界,不同的是,這一次她很自然的擔當起解說員的角色,它俗名叫什麼,學名叫什麼,生長期是多少等,介紹得很詳細。我一直在想,通過這種愉快的方式,讓孩子來記憶接受新的事物,實在是一種有效的方法,問題是我們願不願意花精力花時間去尋找這樣一種方式,孩子正是生理、心理漸漸成熟的時候,而遊戲,塗鴉,幻想,唱歌,跳舞,與大自然接觸、交流,接受陶冶,正為孩子提供了成長所需的機會和食糧。

不以兒童的生活為出發點,教育便會造成浪費。許多人總想把兒童期縮短,將成人的知識經驗硬裝進去。他們以為兒童期是完全白費了的,哪裏知道這是真正的教育基礎。兒童被置身於被動的、接受的或吸收的狀態中,不允許兒童遵循自己本性的法則,結果造成阻力和浪費。不懂得尊重自然天性的人,他們所主張的教育便是反天性的。既然不尊重天性,便會把自己的“理想”和“知識”生硬地灌輸給孩子,便會封鎖孩子的世界,使孩子失去了成長的根基。孩子本來有一個生機勃勃的內心世界,一個自發自動積極成長的“吸收性的心智”(蒙台梭利語)。但我們許多成人沒有發現,沒有重視。我們把孩子從那個生機勃勃不斷生長的世界裏趕出來,剝奪了孩子自然成長的機會。

教孩子的過程,也是認識自己的過程,我們每個人在孩子身上都能夠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改正孩子的不良習慣,可能先要改正我們自己做家長的一些壞毛病,讓我們和孩子們一起成長!

嘉定城中路小學 杜鈺荻同學家長

※※※※※※※※※

培養孩子獨立的個性

孩子自三歲左右開始有了自我意識,如自己走路、不要抱等,但孩子畢竟年幼,凡事都有依賴成人的傾向,因此需要不斷增強他們的自我意識,培養起孩子的獨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