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讓音樂伴隨孩子成長(2 / 3)

音樂會中,會場的禮節是孩子應該重視和學習的部分。如果家長和孩子都是第一次參加音樂會,又沒有有經驗的朋友陪伴引導時,建議爸爸媽媽先閱讀一下節目單曲目內容介紹,如果是奏鳴曲至少有兩個以上的樂章,必須等幾個樂章全部結束後再鼓掌。另外,演奏者通常會在每一樂章之後稍事停頓,不熟悉的聽眾會以為曲目結束而鼓掌。

對許多事物的了解,孩子都是從觀察模仿中習得的。參加這類音樂活動,不僅可以從表演過程中,細細品味音樂的精妙之處,透過演奏者或演唱者出神入化的演出,也能激發孩子的音樂興趣,對於成長的未來充滿憧憬,並借鑒他人的成功作為努力的方向。這是一種很有效的激發孩子的音樂智能的舉措。

·創設音樂區

給孩子創造“音樂區”,這個音樂區主要是為孩子聽音樂而特意創設的。家長可以在家中騰出一個空間,叫它“音樂區”。

一般來說,這是讓孩子有一個專門放置音樂器材、學習、聆聽音樂的地方,比如錄音機、發聲器具等與音樂有關的東西,可以擺放在此區內,給孩子產生一種音樂“隨手可聽”的感覺,讓聽音樂成為孩子生活中的一部分。當然,有條件的家庭,可以采用隱形的音響設備,使音樂從“音樂區”內自動流出,成為音樂區內的背景音樂,讓孩子置身其中時,給孩子帶來極佳的聽覺享受。不過須注意的是,在給音樂區選擇背景音樂時,應避免播放搖滾樂和進行曲之類會使孩子過於亢奮的音樂。另外,一天24小時地播放音樂,亦非音樂教學最好的方式。長時間下來,音樂會逐漸失去吸引力,不再對孩子產生有效的刺激。

家長還應該鼓勵孩子在自己的音樂區內進行所有音樂方麵的活動,比如歌唱、舞蹈,演奏音樂等。讓“孩子使音樂區響起來”,創造出各種各樣的“音樂”來,以激發他的音樂智能,並給別人帶來音樂聆聽的享受。

·欣賞不同的樂曲

世界上的音樂體裁很多,就國內而言,傳統音樂分為器樂、民歌、曲藝及戲曲四類。就國外而言,那就更多了,什麼如小夜曲、奏鳴曲、圓舞曲、小步舞曲、波爾卡、瑪祖卡……都是音樂的體裁。 家長可以找各類樂曲播放給孩子聽,讓他感受不同樂曲帶來的聽覺效果,同時區分每種樂曲的差別。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讓孩子了解到更多的樂曲的不同表現形式,了解音樂創作的技巧,激發他們對多種樂曲的喜好,從而更好的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感知音樂

孩子對音樂的感知,影響著他們今後對音樂的理解。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多創設一些“音樂教育遊戲”來激發孩子學習音樂的興趣,啟發思維、豐富想象,加深對音樂形像的感知。下麵我們就介紹幾種“音樂教育遊戲”,供家長們選擇。

·聽音樂打拍子

我們的世界是一個節奏的世界,各種事物都有自己的節奏,培養孩子的節奏感,有助於提高他們的音樂感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並且有利於養成做事有條理的習慣。

平常生話中,家長要讓孩子多聽、多觀察。也可以和孩子做節奏的對話。

並且家長和孩子在一起聽音樂的時候,可以和孩子一起打拍子,培養節奏感。選用的音樂要節奏感強的,旋律優美的,最關鍵是孩子喜歡的。

·模仿鼓點子

任何音樂都有節奏,我們可以讓孩子來模仿不同音樂的節奏來培養他的音樂節奏感,從而激發他們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家長可以給孩子準備大小兩麵鼓,這種打擊樂並不需要太多技巧,但是它的聲音能使人振奮,讓孩子也開心愉快。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玩這個遊戲。

當孩子拿到小鼓時,家長先讓孩子自己隨心所欲地敲一陣,滿足孩子的好奇心。然後,家長讓孩子任選一麵鼓來敲,家長敲另一麵鼓。當家長敲一個節奏時,讓孩子模仿剛敲過的鼓點子在後麵敲。隨著孩子對此遊戲逐漸的模仿和了解,家長可以加深訓練度,以增強訓練孩子的音樂能力。當然,也可以家長跟著孩子模仿,這樣的互動關係,可以增強孩子練習的興趣,以便更好的激發孩子的音樂智能。

·敲出身邊的音樂

每個孩子都是天生的音樂家,這個世界原本就充滿著各種音樂:昆蟲的嗡鳴、燕子的呢喃、街市人群的喧囂……這些聲音,組成世界的音樂。孩子不儀喜歡聽和感受音樂,更喜歡自己創造音樂。我們可以利用身邊的生活用品,讓孩子敲敲打打,探索各種奇妙的聲音,享受音樂帶來的愉悅。

不過在此需提醒家長的是,把容易損壞的物品放在孩子拿不到的地方,以免發生危險。在孩子敲打身邊的物品時,可以給他提問,如:“想一想,怎樣使玻璃水杯發出各種不同的聲音,哪種聲音最好聽?”“我們接觸到的物品是不是都能發出聲音?”“每種物品發出的聲音相同嗎?”……讓孩子帶著問題去敲打身邊的物品,讓他感受音樂的不同之處,這樣可以更好的激發孩子的音樂智能。

·唱音高

音樂都是由七個音高排列組合而成,這七個音高分別唱作do、re、mi、fa、so、la、xi。不同的音高流動起來,就能產生美妙的音樂旋律。因此家長可以通過讓孩子唱音高的方法來訓練孩子對音樂的感知能力。

家長可以找來兒首熟悉的歌曲的樂譜(可以是兒歌,也可以是成人歌曲,不過要優美動聽,孩子要感興趣),按照譜子唱出來,讓孩子對音高有個初步的認識。家長唱出樂譜上的每個音高時,最好同時做出相應的手勢——比如,re比do高,手的位置就要相應地升高,接著讓孩子來模仿。家長也可做出手勢,讓孩子來猜應唱什麼音高。並且還可讓孩子指著樂譜上的音高,家長來唱,或是家長指著音高,讓孩子來唱。

總之,訓練孩子唱音高,是讓他對音樂的旋律有個初步的認識,並且唱音高也是為後麵學習更深層次的音樂知識服務。

·了解樂隊

帶一些孩子前往音樂廳欣賞管弦樂團的演奏,或在家裏欣賞電視裏管弦樂團的演奏,孩子們總是會提出一些非常有趣的問題:“樂團一共有多少人?”指揮的棒子掉了怎麼辦?”“別人演奏的時候,那個打鼓的怎麼是閑著呢?”太多的問題,太多的好奇,孩子所提出的往往要比一般成年人多得多。

有這方麵經驗的家長,要對孩子的問題進行解答,並且有機會帶他到樂器店,或音樂廳去實地觀摩,告訴他樂團成員的編製是怎樣的,樂器有多少種,樂器的名稱又是什麼。在大致介紹了管弦樂團的樂器成員後,還有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是絕對不能忽視的——指揮。樂團指揮帶領整個樂團,使演奏者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音樂作品。指揮右手揮動指揮棒,表示音樂的速度和節奏;左手則是提醒一些演奏者的開始或停止。指揮引導整個樂隊詮釋樂曲,他是樂隊的靈魂。

當家長把這些所有的關於管弦樂隊的知識講解給孩子聽後,孩子會在聽管弦樂的時候,帶著自己的理解去認真傾聽,這樣家長培養孩子的音樂智能的目的就達到了。

表達音樂

訓練孩子用自己的肢體、聲音,或借用一些音樂的介質——樂器,來表達音樂,可以更好的檢閱孩子對音樂的感知水平,並且可以更好的培養孩子音樂的能力,是激發孩子音樂智能的良好舉措。

·吟唱

孩子最初的歌唱往往和吟誦很相似,可以稱之為吟唱吧,吟唱,也是一種音樂表達性較強的訓練方式,吟唱對增強孩子節奏的流動感和段、句的認識很有幫助,屬於重要且必要的練習。當孩子對吟唱的方式感到熟悉後,他們便會隨之發展出對拍感和多種韻律持續性的感悟。

吟唱還有一大優點就是能夠協助語言技巧的學習。吟唱是一種非常機動的表現,通過吟唱能夠發現語言層次與結構的不同特點。所以,千萬別低估了吟唱對早期兒童的音樂教育的潛在價值。

平時,家長應注意多和孩子進行吟唱的遊戲訓練。隨著時間的推移,孩子們和曾經吟唱的歌曲成了老朋友,歌唱方麵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隨樂而舞

完整的音樂學習需要眼、耳、身、腦的綜合體驗,即律動。

律動是孩子學習音樂的重要途徑之一,它不同於舞蹈,不是單純的模仿動作,也不注重身體的姿勢或外表的形式,而是要用肢體語言再現音樂。因此,家長應該多提供機會讓孩子隨樂而舞。

如一邊給孩子放音樂,一邊讓孩子隨音樂旋律自由擺動肢體,或進行一些創造性的動作等,家長也可以根據音樂的旋律做一些動作,讓孩子模仿,並鼓勵孩子在聽音樂時,創作自己獨特的動作,如模仿各種動物的動作、各種舞蹈中的動作等,都是很好的選擇。

總之,讓孩子隨樂而舞,可以促進孩子對音樂的感知水平,從而激發孩子的音樂智能。

·歌唱

歌唱對孩子們來說是完美的音樂活動,也是一種激發音樂智能的有效培養策略。孩子天生就對自己的聲音感興趣,他們喜歡聽自己的歌聲,也喜歡別人對他歌唱。歌唱,為孩子的童年、少年時光帶來許多喜悅和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