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改革是對未來最重要的投資(2 / 2)

2009年為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衝擊,中國發起又一輪以財政、信貸刺激的投資熱潮,大批“鐵公基”項目上馬。這一輪投資,拉動了當時的經濟增長率,推動“保增長”策略獲得了成功。問題是,這一輪大投資,能不能為未來經濟增長所健康消化,會不會形成又一批優質資產?

對這個問題,我認為還要看一看。關鍵點還是經濟有沒有足夠的“胃口”來消化如此天量的投資。這裏的經濟學說簡單也簡單,反正修了高速公路,總要有車跑,一輛一輛地收過路費,才能把修路的投資收回來。同樣道理,修了高鐵,要一張一張地賣票;建成了電站,要一度一度賣電;修了音樂廳,要一場場辦音樂會,最後才能把預期的投資收回來。反過來,修了很多路,車流量老也上不來,那就麻煩了。北京的鳥巢很宏偉,不過從投資角度看,如果裏麵沒有鳥,或者有鳥也不夠多,那“巢”的投資就懸了。

新的情況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投資都具有“超前”性。這就是一個大項目擺下去,未來有沒有足夠的需求還不知道。這類超前進性的投資,對約束體製有更高的要求。因為決策出錯的可能性上升了。如果出錯無人負責,那麼胡來、亂來的事情就會失控。所以,比之於過去,現在更不能離開體製機製講投資。脫離體製機製,隻講投資拉動經濟,很危險。

要明確,所有過去發生的投資,都要靠當下的消費來消化。已經釀出來的酒,就得有人花錢買去喝。消費不足,過去的投資就沒有收效。把酒一直釀下去也不是不可以,反正好酒越陳越香、越香越貴,但是最後還要靠更大的消費力來埋單。

鑒於累計投資存量之巨大,鑒於居民收入的比例不高,也鑒於外需增長趨緩,我認為繼續靠投資驅動增長的算盤,不應該打得太滿。越是想“靠投資拉動增長”,就越要注意消費的相應增長。這兩匹馬要互相協調,才能跑得又穩又快。

當然,消費也不是打一鞭子就可以上去的。因為消費也受製約。最根本的製約是收入,沒有收入談什麼消費?這是常識。但增加收入又談何容易?涉及很多深層次的改革,特別涉及轉型社會最基本的權利界定。比如裁判到底能不能進場踢球,過去似乎是清楚的,但這些年好像又不大清楚了,似乎裁判拿個哨子進場踢球,還是一道“中國模式”的風景哩。在很多情況下,又何止裁判踢球,簡直是拿了根棒子在那裏搶球!官與民爭利,哪裏還談得到提高普通居民的收入?沒有收入的實質增長,怎麼增加消費?所以說,消費也不是打一鞭子就會上去了。

提高收入還受到更根本的製約,那就是生產率的提升。如果生產力進步慢,國家就算下死命令給所有人加工資,經濟也不能持久增長。因為那樣的“收入”,沒有可消費的商品和服務的相應增長來支撐,無源之水,終究要枯竭的。

從未來五年、十年的角度看,非要把投融資體製改革到位,非讓市場的相對價格機製更充分發揮作用,非全麵重新界定權利體係,我們才能真正處理好投資與消費的關係,才能支持國民經濟的長期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