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霍姆林斯基說:“對人來說,最大的歡樂,最大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獻給他人。”在給予別人的時候,也提高自己的存在感,這就是人生的快樂所在。我們一旦選擇了給予,就不要因為別人忘恩負義而鬱鬱寡歡,也不要因為得不到回報而悶悶不樂。當擺脫了世俗的物質觀念,真誠地做一個給予者時,我們就會獲得人世間最大的快樂。
按對方所需要的付出
愛的第一方麵是慈,是給予喜悅、幸福的意願和能力。也就是說,對於自己的所愛,不要將自己的意願強加給他,不要給自己愛的人不需要的東西。
當我們為別人付出時,我們必須要明白他的情況,或明白我們所提供的東西會不會使他不快樂。所以我們要注意觀察,學會聆聽,這樣我們將知道做些什麼會使自己的所愛幸福,做些什麼會使自己的所愛不快樂。
在南方,有很多人特別喜歡吃一種叫榴蓮的水果,大大的還帶著刺,味道特別強,北方人很難適應這個味道,而在南方有很多人吃完榴蓮後還把皮留下,以便可以繼續聞這味道。對一行禪師來說,榴蓮的味道卻讓他害怕。有一天,一行禪師在南方的一座廟裏念經,供桌上放著一顆碩大的榴蓮,一行禪師也沒辦法讓自己專下心來念經。終於,一行禪師受不了了就從佛堂裏找了一個東西蓋住那可怕的東西,才能繼續誦經。大師後來和人調侃說:“如果你跟我說:‘師父,我很敬愛您,我想要請您吃榴蓮。’我會苦不堪言。你敬愛我,你要我快樂,但你要我吃榴蓮,我就感覺不到愛了。”
這就是一個有愛心無愛果的例子。本意是很好,但沒有考慮到別人的需要。沒有考慮到別人的需求,愛就會很盲目,這樣的愛就不是真愛。
生活中,很多人會有這樣的困惑:明明自己付出了很多,卻被對方斥責為“不愛”。其原因就是沒有看到,付出也要按人所需,這樣才會有價值,這樣才能給你所愛的人帶來幸福和喜悅。
一行禪師說:“許多小事情也可以帶來無比的喜悅,譬如說覺知自己 有雙好眼睛。隻要睜開雙眼,就可以看見蔚藍的天、紫色的小花、樹木和許多多彩多姿的東西。處於正念中,我們就可以接觸到這些美妙和清新的東西,喜悅之心會油然而生。喜悅中有幸福,幸福中有喜悅。”生活需要喜悅心,愛更要一顆喜悅心。所以一行禪師又說:“真愛總是替我們和我們所愛的人帶來喜悅。如果我們的愛無法替雙方帶來喜,就不是真愛。”
在農村,一些夫妻沒有太多物質享受,更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但他們之間也不乏有情調的婚姻生活。男人從田野回來,順便會給女人摘一束野花,女人會在上麵嗅個不停,隨後會灌一啤酒瓶清水,把花插在裏麵養著;有時,男人會帶來一些野果,放到女人嘴裏,把女人酸得直咧嘴……女人聞的是花香,嚐的是酸果,但在她心裏蕩漾著的確是一種甜美。男人看著女人嗅著花香和酸得直咧嘴的模樣,這時候,他感到自己的女人是天下最美的,心裏同樣滿揣著幸福。
為什麼沒有太多物質享受,更沒有良好的經濟基礎,沒有玫瑰,也沒有燭光晚餐,但這些夫妻卻顯得那麼幸福呢?很簡單,他們能給彼此帶來了喜悅。兩個人有喜悅心,所以才幸福。真愛離不開喜悅,真愛就是給所愛的人帶來喜悅;喜悅更是維持真愛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