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較真兒,就將家無寧日。殺人不過頭點地,自己又能得到什麼好處?
唐代宗用“老人應當裝聾作啞”來對待小夫妻吵嘴,不因女婿講了一句近似謀反的話而無限上綱、大動殺機,而是化災禍為歡樂,使小兩口重歸於好。他的這筆利弊得失的賬算得很明白。有些事情,非要硬去較真兒,就會愈加麻煩,相反若裝癡作聾,來個“難得糊塗”、“無為而治”,也許會有滿意的結果。唐代宗對郭子儀說的那番話圓滑老練之至,說明其說話的修養已達相當高深的境界。
守拙若愚比聰明更勝一籌
大凡立身處世,是最需要聰明和智慧的,但聰明與智慧有時候卻依賴糊塗才得以體現。所謂做人難得糊塗,正是大智慧隱藏於難得的糊塗之中。
人生是個萬花筒,人在變幻之中要用足夠的聰明智慧來權衡利弊。但是,有時候不如以靜觀動,守拙若愚,這種做人的藝術其實比聰明還要勝出一籌。聰明是天賦的智慧,糊塗是聰明的表現,人貴在能集智與愚於一身,需聰明時便聰明,該糊塗處且糊塗。
秦漢時期的著名謀略家陳平年輕時,在一次戰役中失敗後,獨自一人帶著寶劍逃亡,擺渡陳平過黃河的船夫,見他狼狽的樣子,猜到他是逃亡的將士,認為他身上一定帶了不少金銀財寶,頓起殺機。陳平看出了船夫的企圖,雖然很害怕,但仍然沉著應付,主動脫下上衣,光著膀子幫船夫撐船,船夫見他沒有財寶,便打消了殺人的念頭。
船夫送一個客人過長江,見客人用黃色的金杯喝酒,起了歹意,其實,客人用的是黃銅杯子,根本不是金杯。客人對船夫異樣的眼光也有所察覺,於是為了防止萬一,隨著船的顛簸故意將杯子扔進江中。船夫見失落了金杯,感到十分驚訝和惋惜。客人趁機解釋說:“這是一隻黃銅杯,掉到江裏沒什麼可惜的。”客人的機智使自己免除一場殺身之禍。
在不便直言的情況下,委婉地點撥幾句,讓聽者明白自己話裏的真實意圖,這就是揣著明白裝糊塗。
唐太宗的長孫皇後很賢惠,有時還幫助唐太宗處理政務。長孫皇後死後,唐太宗厚葬了她,並將陵墓命名為昭陵,為寄托深深的思念之情, 唐太宗還令人在宮中搭建了一座很高的樓台,稍有閑暇便登上樓台遠眺昭陵。
一天,唐太宗帶領魏征等大臣一起登上樓台,眺望了一會兒,唐太宗問魏征:“愛卿看到昭陵了嗎?”
魏征揉揉雙眼,看了半天,說道:“皇上,臣老眼昏花,實在看不見啊!”
唐太宗心想:歲月不饒人,魏征真的是老了!於是,他很有耐心地指給魏征看。
魏征又看了看,對唐太宗說:“臣剛才以為皇上是讓我看獻陵(唐高祖李淵的陵墓),若是看昭陵,臣還是能看見的。”
唐太宗聽了,深感慚愧,下令拆除了宮中的這座樓台。
在這裏,魏征借口自己眼花,點出了唐太宗父親的陵墓名稱,暗中告誡唐太宗:不該隻思念自己的妻子,更要思念作為開國元勳的父親。魏征雖然以直言相諫而聞名,但他也深知不能過於冒犯皇上。唐太宗心照不宣,明白了魏征的用意,立即改變了以前不合適的做法。
老子推崇“糊塗”。他自稱“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而作為老子哲學核心範疇的“道”,更是那種“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搏之不得”的似糊塗又非糊塗、似聰明又非聰明的境界。人依於道而行,將會“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即大智若愚。莊子說:
“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人隻要知道自己愚和惑,就不算是真愚真惑。是愚是惑,各人心裏明白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