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耍聰明不如裝糊塗,世界美在霧裏看花(1)(1 / 3)

人人都想做個精明人,認為那樣為人處世不吃虧,其實他們想錯了。人裝糊塗勝過耍聰明,霧裏看花世界會更美。所以,人在某些場合就必須放棄自己的明白,裝裝糊塗,這樣更容易解決一些問題。

有些“精明”要不得,貴在“難得糊塗”

在生活或工作中,並不是什麼時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場合,出於某種特別的考慮,說得含糊一點兒效果反而更好。

清代文學家、書畫家鄭板橋,是一個瀟灑落拓之人,在他的書扇上,經常篆著“難得糊塗”幾個字。所謂“難得糊塗”實際上在有些人看來再簡單不過了。正因為看得太明白、太清楚、太透徹,卻又不想把其中滋味細細咂摸,因為倘若解釋了,更生煩惱,於是便裝起糊塗,或說尋求解脫之術。

現實世界中,有太多的事情直麵我們的人生,有很多事我們不能太在意,太認真。特別涉及人情俗事,在這其中盤根虯結,猶如一棵老樹之根,密密麻麻,令人望而生畏。太認真,不是扯著頭發,就是動了筋脈,真是扯不斷,理還亂。順其自然,且順其大意,不喪失原則和人格;或為了大家、為了自己的長遠,哪怕暫時吃點苦,受點委屈,也值得。心中有數(樹),就不是荒山。有時候,事情逼到了那個份上,就玩一次智慧,表麵上給個“模糊數學”,讓他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也是“難得糊塗”。

“難得糊塗”是既可避免直接的人情上的“噓寒問暖”,又能保持人格純淨的妙方。“難得糊塗”並不是真的糊塗,而是將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隻是出於某種原因,不便於直截了當,這種情況下就要采取一定的糊塗戰術。

清朝的嘉慶皇帝,登位後要處理不少前朝遺留下來的問題,其中就有準備破格提拔幾位大臣的問題。這幾個大臣,曾為父王做過貢獻,卻被奸臣排擠、打擊。但在皇朝之中,這樣的事情可不是兒戲,群臣反應不一。

嘉慶拿不定主意,便問老臣紀昀。紀昀沉吟良久,說:“陛下,卑職從官 數十年,承蒙先帝錯愛,一直兢兢業業,從未有人敢以金錢賄賂我;寫經著述,也不收厚禮,什麼原因呢?這隻是因為我不謀私枉法。但是,卻不是沒有例外,若是親友有喪,要求老臣為之點主或作墓誌銘,他們所饋贈的禮金,不論多少厚薄,老臣是從不拒絕的。”

嘉慶聽完紀昀的話,先是費解,感覺摸不著頭腦。自己品味,卻又點頭稱許,於是下了決心去提拔這批官員。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紀昀以混話之詞,提出自己的觀點,建議皇上應該放下包袱,大膽去做。紀昀的話,看起來詞不達意,但細究起來裏麵確實大有文章。既然為官清廉,為什麼對親友之喪事點主、作銘所得概不拒絕呢?這是因為秉承祖宗遺願,無所顧忌之故也。皇帝破格提拔這些官員,本就是造福大清江山,維護社稷所需,不也是弘揚先帝的德化,還有什麼顧忌的呢?這不正和紀昀的做人道理一樣嗎?嘉慶皇帝也不是笨蛋,哪能悟不出紀昀的話中話呢?

紀昀說話為何如此遮遮掩掩?原因是有很多的:雖然自己的主張是建議破格提拔這些官員,但不好說明,新皇上是什麼個態度心裏還沒底,此意見是否被采納,名義上都與自己無關,皇帝也好,其他人也好,抓不著把柄;嘉慶皇帝曆來聰明,而且有好擅作主張的性格。如果不說,皇上會不高興,認為自己不尊重他的問題。倘若說白了,恐有教導皇帝、教唆皇上的忌諱,反而會起副作用。不如用此模糊之法,讓皇帝自己“悟”出道理來,既說出了自己的意見,又迎合了皇帝的秉性。

紀昀此舉,看似圓滑,其實在勾心鬥角的朝廷裏麵,真是一次一舉兩得的糊塗。

“難得糊塗”是一種境界,其實也是一種無奈的慨歎之詞。這個世界,原本就是有不公平的,從出生的時候就是注定了。長大了,知道的多了,難免會發出牢騷之氣。世道不公,人事不公,待遇不公,要想鏟除種種不公,自己一人之力難成事,可笑可歎。或自己無能,那就隻好舉起這麵“糊塗主義”的旗幟,為自己遮蓋起心中的不平。假如能像濟公那樣任人說他瘋,笑他癲,樂得逍遙自在,照樣酒肉穿腸過,照樣嘻哈玩樂,“哪裏有不平哪有我”,專撿達官顯貴“開涮”,專替窮人、弱者尋公道,我行我素。這種癲狂,半醒半醉,亦醉亦醒,也不失為一種“糊塗”。所以當我們直麵現實,衝和淡然的心態是很重要的,“笑天下可笑之人,容天下難容之事”,那就會進入一種超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