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嶽永逸:《空間、自我與社會——天橋街頭藝人的生成與係譜》,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年版。

34.張亮采:《中國風俗史》,團結出版社,2005年版。

35.劉仲孝:《北京地方誌·風物圖誌叢書——天橋》,北京出版社,2005年版。

36.連闊如:《江湖行當》,當代中國出版社,2007年版。

37.穆港生:《雜技人才的培養之我見》,載於《魅力中國》,2007年第2期。

38.郭小軍:《淺談雜技學員的培養與教育》,載於《魔術與雜技》,2006年第5期。

39.張貝爾:《現代體育理論對雜技教學的借鑒作用》,載於《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

40.何連華:《建立雜技訓練的科學體能訓練理論體係》,載於《合肥學院學報》,2004年第4期。

41.劉斌學:《雜技藝術人才綜合素質教育之根本》,載於《當代戲劇》,2004年第S1期。

42.劉斌學:《全麵係統的培養雜技人才》,載於《當代戲劇》,2004年第S1期。

43.夏軍:《雜技教師的基本素質》,載於《文化時空》,2003年第9期。

44.蔣強:《注重青年雜技演員的思想品德教育》,載於《劇影月報》,2006年第2期。

45.盛業茂:《新形勢下雜技教育如何適應市場的變化》,載於《文化時空》,2002年第8期。

46.王曉樂:《論雜技藝術人才培養》,載於《劇影月報》,2006年第3期。

47.張振元:《試論現代國民教育體係中的雜技教育》,載於《浙江藝術職業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48.劉遠明:《雜技演員形體訓練的優化和提高》,載於《四川戲劇》,2003年第1期。

49.趙偉寧:《培養雜技人才的幾點體會》,載於《劇影月報》,2005年第2期。

50.鮑正國:《雜技演員低齡化的利與弊》,載於《藝海》,1999年第2期。

51.程笑君:《淺談現代雜技教師必備的教學素質》,載於《雜技與魔術》,2007年第4期。

52.吳橋縣人民政府:《麵向未來,迎接二十一世紀挑戰;負重奮進,再創吳橋雜技輝煌》,1996年3月28日。

53.劉錫誠:《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河南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54.《文化部關於加強戲曲曲藝上演節目的領導和管理工作的通知》,1979年9月3日,《中國戲曲誌·北京卷》。

三、其他相關研究

1.向雲駒:《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寧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白庚勝:《民間文化保護前沿話語》,學苑出版社,2006年版。

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大觀》,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4.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冊》,文化藝術出版社,2007年版。

5.周興茂、周丹:《關於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幾個基本問題——以土家族為例》,載於《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1期。

6.劉金麗:《論“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傳承》,載於《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第1期。

7.李天義、何家國:《對當前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思考——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談起》,載於《電影評介》,2007年第1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