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章論述了今昔雜技學童選擇學藝的類型、動因的不同,這兩者的不同決定了在學藝過程中日常生活的差異。本章擬從拜師儀式的消失、學藝日常生活、雜技學童主要社會關係變化三個方麵,分析雜技學童在學藝過程中的經曆這一藝人再造過程。

拜師儀式的消失

曆史上進入非主流的雜技業,想要被這個和主流社會不同的邊緣社會接受認同,一般需經曆身份的再造和認同過程:即拜師儀式。

拜師儀式是獲得新身份的標誌和開始。舊社會,一個想以賣藝為生的雜技藝人必須磕頭拜師才算有了門戶,或家傳,或二者都有。否則,將會為同行排斥,遭到同行的歧視、排擠。老藝人陳大娘曾講過,在外演出時,新到一個地方要打場子,如果遇到同行,雙方要產生一番較量,較量內容包括出身(即比師門,這是評價技藝高低的一項重要標準)、行話(行話比較中,如果一方被難住,聽不懂對方的行話,被認為技不如人)等,輸的一方必須走人,讓出場地。

靠體態語言表演為主的雜技藝人拜師,不僅是證明自己經過科班訓練的憑證,更是從事的技藝本身的需要。吳橋雜技門類繁多,各具特長。明朝中葉,吳橋雜技逐漸形成兩個流派:一派以北牟鄉為中心,稱為“東派”,後來該派逐步蔓延到寧津、南皮等縣;一派以倉上鄉、範屯鄉為基地,稱為“西派”。後來西派實力強大,流傳到吳橋全縣。在西派當中,又分成許多門類,而以“劉家門”、“齊家門”、“陶家門”最為著名。

投師或進門,就能掌握一些機關、關鍵點,行話叫“開範兒”。就是說,很多東西不經師父指點就不明白。很多節目,如吞劍、纏鋼絲、三仙歸洞等,都有一兩處關鍵的地方,不經師父指點,不容易琢磨出來,反而容易造成危險。

正因為這種危險性的存在,很多師父在收徒弟的時候,要和家長立字據,即“生死契”。

範登峰收徒的契約:①

立字人邊永延因家貧,渡(度)日難過,有一親生小女名教(叫)維頭,年長八歲,情願任(認)範登峰為師學徒作藝。因歲數太小,七年為滿。同來人邊文成說明安家洋壹佰叁拾元,現交柒拾元,後有六拾元貳年交齊。如有天災病業,逃(跳)井透(投)河,車前馬後,逃走失迷,並無有領徒人的幹係,恐後無憑,立合同為證。

領徒:範登峰(手印)任(認)師人母:邊王氏(手印)來人:邊文成(手印)任(認)師人舅父:王奎元民國二十五年三月二十八日立

有些人的拜師儀式很隆重。雖然歲數很小,他們在拜師時,尚不能真正明白儀式過程的意義,但他們按照成人的安排參加繁複、隆重又嚴肅的拜師儀式,還是使得許多藝人終身難忘。

吳橋縣文物保護所所長楊雙印介紹王保合當年拜師時的情形:②

當時我認的師父是在方圓地帶較出名的藝人,叫王玉林,認師父得有引薦師引薦,爹想讓我學一身好技術,就托人找了個引薦師,師父原本沒有收徒的計劃,是看在引薦師的麵子上同意的,師父是出名的藝人,收徒不能馬馬虎虎,那會讓人小瞧了,就對引薦師說:收徒要按規矩辦。引薦師就按規矩找了保證師,請了代筆師(書寫字據的人)。這些事情,有些是我記得的,有些是後來聽師父說的。

拜師前,師父都得先看看,主要是看看身體、長相,目的是看看是不是出生意的材料。一般的人家不論這些,一些出名的師父就講究些了,看了,覺得行,才選定日子舉行儀式。

拜師儀式是在師父家,爹和保薦師領我去的,到師父家時,人已到了很多,師娘、師兄弟還有好幾個同行長輩。有專門的司儀安排各個事項。先請祖師呂洞賓,請祖師是師父領著人們進行,我沒拜師就沒入門,不能算行裏人,在一邊等著。師父在堂屋大門外設了一個供桌,上供了五碗菜,五碗饅頭,聽說門派大的也有上豬頭供的,師父領著大夥走到供桌前,這時供桌朝北,師父朝南跪下,在桌前燒香,還燒了幾道紙,然後磕頭,口中念“有請老祖下界”。念完後,眾人起身,師父手裏拿著三炷香,眾人手裏是一炷香,回身進屋,屋裏正麵也有一供桌,上麵立著祖師呂洞賓的牌位,師父將手中的香插入桌上的香爐內,嘴裏念“請老祖歸位”。隨後的人也念“請老祖歸位”,然後依次將香插入,就表示老祖已歸位了。

拜祖師。拜祖師要磕三個頭,先是同行長輩,後師父,再是眾徒弟。

拜了祖師就入座,也是按輩份,同行的長輩先入座,坐上手,左邊第一、第二是師父,保證師坐右手第一,引薦師坐第二,代筆師坐第三,徒弟分站兩排,依次排在後頭。

這些儀式舉行完後,是收徒拜師,司儀介紹:×××家孩子王保合,男,9歲,認王玉林為師,引薦師×××(引薦師起身衝場內人行江湖禮),保鑒師誰誰誰(保薦師也行禮)。行禮之後要講話,保證雙方如何如何等。然後宣布代筆師行文。寫完後,師父、保鑒師、引薦師、家長簽名、摁手印,將合同一份交給我,我雙手在頭上舉著合同進屋行禮,司儀在那指點著,先拜祖師,然後依輩份大小一路拜下來,認師、認師母、認同門師兄弟。拜完了,就算正式入門了,師父講話,對眾人說,請多多關照,對我說要求如何、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