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工程教育動態與研究(22)(2 / 3)

針對無法獲知解析數值解的複雜工程問題,模型和仿真的應用如果不是唯一途徑的話,至少是最有效的。如果以基於物理的建模和基於觀察的參數化為基礎,建模和仿真在工程學中是非常有價值的。首先是對現實問題的界定。它的概念模型是現實問題背後的基本理論。我們把特定問題環境和/或初始條件提供給數字模型和其他操作參數。一旦它們被確定下來,仿真就開始運作,並根據給定的輸入參數組算出基於觀察的輸出參數組。最近我們引入了各種各樣的EM 仿真儀器,讀者能在查看。

在工程教育中,虛擬實驗室開始變得越來越受歡迎。總體上來講在工程教育中建模與仿真的積極作用將會一直延續下去並不斷擴展。對於學生們的影響,是他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使用數學公式。當然,對這類課程,也有評論認為,“實習訓練在工程教育中仍然是必要的。雖然,實驗室和測驗工具已被模擬得和現實環境一樣好,但學生仍然需要實習訓練”。

“扁平世界”對工程教育的影響

亞洲和其他地區發展中國家通過引進加速工業增長的工程教育給本國工程教育帶來的變化。

隨著對工程服務需求的增長,發展中國家自己培養了大量的工程師,同時還為工業化國家提供了大量低成本的工程服務。最大的變化發生在計算機科學和軟件工程專業,這些專業都不是地區依賴性很強的專業,而且其產品研發可以通過網絡完成。正如Friedman 所說,世界正在變得更加“扁平”,也期待其他學科出現相同的變化。本文論述了工程教育作為一個整體的含義,分析了工業化國家相關機構需要作出的戰略改變。在這一背景下,作者提出了一個關鍵性觀點,即教育完全取決於工業和經濟的需要。考慮到之前的一篇文章(Chatziianou and Sullivan,2001)及最近教育界對“博洛尼亞宣言”的反應,作者分析了“扁平”世界裏關於更廣泛的社會角色和教育責任的討論。信息和服務的便攜性以及對可持續發展的需求為這些“額外的”教育任務增添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澳大利亞工學界用各種比喻來理解和闡釋可持續性

比喻是一種強大的教學工具,它能通過使用熟悉的語言和思維方式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新奇的、複雜的或抽象的概念。學術界通常將比喻用在大學教學中,從而給學生解釋新奇難懂的概念。本文討論了三位教師為說明可持續性所使用的比喻,因為它們可能會影響可持續性課程的建構和講授。基於這一論點,作者就“您如何認識可持續性”這個問題,對澳大利亞工學學術界的八位人士進行了深入訪談。通過整理訪談記錄,文章說明並詳細描述了四種截然不同的比喻。它們是:

可持續性就如同編織,可持續性就如同監護,可持續性就如同貿易,可持續性就如同遵守底線。作者對每一種比喻都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並深入思考它們的深層含義。作者的結論是,可以用各種形象的比喻來講授可持續性,每種比喻都可以表達出可持續性現象的某個重要方麵,進而從不同方麵理解像可持續性這樣複雜、抽象、靈活的概念,所以這一方法會使學術界現存的各種各樣的比喻成為財富,並能引發課程的改革,使課程更加豐富並具有深度。

公立研究型大學的資源分配

本研究的目的是要對內部資源分配進行經濟學分析。本研究運用了公立研究型大學資源分配的兩個理論,即企業理論和資源依賴理論。本研究使用美國大學信息交流協會(AAUDE:American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 Data Exchange)的數據庫,這一數據來源並未被充分利用,它包含了國家一流研究型大學和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大學的支出和注冊的估價信息,這些估價真實可靠。在此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橫跨五個部門領域53個類型院係的支出、代理人分配機製、學生學分的相關數據等信息。這五大領域包括數學、工學、生命科學、物理科學和社會科學。本研究運用了將機構資源分配與部門在學術單元內產出量相關聯的OLS 多元回歸模型。研究成果以以下幾種形式表現出來:教學生產力、研究生產力和部門質量。本文還討論了研究的內含,並給未來研究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