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笙歌放散人歸去(1 / 3)

同宜寧王爺和旻王不同的是,邊王並非是錦朝淩家的皇室血脈,而是錦朝唯一封的異姓王爺。而且,邊王乃是苗疆本土的苗人,隻因為在錦朝對苗疆用兵的時候,此人歸順了錦朝,然後幫忙出謀劃策,自然也就成為了有功之臣,也就成為了王爺。

本來邊王的叛亂也就事出無由,但是因為苗疆人民反對錦朝的盤剝和賦稅的增加,也就隻好起來暴動,然則這一次的暴動,受到了邊王的鎮壓,更是讓苗疆人民都開始起來反抗邊王的統治,激化了本來就很是對立的矛盾。

邊王叛亂,全部都是以往內錦朝的天奉皇帝收歸了一項邊王享有的權利。

王位世襲。

而邊王的兒子,正好在此次苗疆人民的叛亂中受了重傷,此後再也無法站起來,於是,更是給了邊王叛亂的理由。

至於朝廷的虎威將軍,為了虎家多年來的恥辱,自然也要借機會報複,這個很容易想通。虎威將軍帶兵如神,邊王通曉苗語,對苗人自然是很得勢力,如此亂來,加上錦朝的重兵一直囤積在了塞北防範著胡人。

因此,此番大亂,錦朝的皇帝斷然是不會派遣重兵來壓製叛亂,而虎威將軍和邊王自然也就有了可趁之機,何況在中原,整個江湖已經因為了中原鏢局的那一場婚禮而直接開始了另外一場的混亂。胡人若是此時發難,肯定也是要讓錦朝的皇帝難堪。

因此,天奉皇帝登基以來十多年的不臨朝,如此,因為這件事情也就出來臨朝了一次,聽到了六扇門的老頭子,以及朝中大臣的應對策略。普遍的反應都是希望錦朝的皇帝能夠給虎家平凡,先穩定了虎威將軍,然後才是向著如何去對付苗疆的邊王和苗人。

至於江湖,江湖的事情,自然有江湖人去理會。

於是,就在天奉帝派人相應處理應對的同時,在江湖,卻是又生了新的變亂。而江湖的這一次變亂,卻有正好和少林相關。不僅僅是和少林相關,而且,還和唐門相關。

-

那夜風蕭,雨水傾盆。恰逢蜀中大旱,久旱逢甘霖,本是吉瑞、幸事。殊不知,殘月猩紅、預凶、主不吉。腥風血雨、血流成河。正如了如今錦朝朝堂之上的叛亂,也如了江湖之中的腥風血雨!

-

又是念珠!

-

蜀中唐門門主唐子川,皺眉站立在唐門巨大的門匾之下。已屆不惑之年的唐子川,十六歲使得暴雨梨花針,一手暗器絕活使得出神入化、可怖如鬼魅。接手唐門以來,已經是十年有餘,將唐門治理的僅僅有條不說,而且是將唐門原來的勢力範圍擴大,門下弟子數量迅猛增加,儼然,使得唐門成為西南蜀中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唯一可歎的是,而今四十歲的唐子川,並沒有娶妻,本有同父異母妹妹一名,卻也紅顏薄命死於十九歲之際,所以,唐子川依舊孤身一人。不過,唐門門主之位、加上唐子川高人一等的手腕、財力,就已經使得江湖人聞風喪膽,何況他身經百戰、百毒不侵。

可是,此時的唐子川,卻是立在門下,一言不發,蹙眉看著唐門巨大的門匾上,深深釘入唐門二字門匾的九枚念珠,後背冷汗直流。

唐門的門匾,乃是用小葉紫檀製成,燙金大字出自當朝天奉皇帝的手筆,重達二十斤有餘,厚度不下六寸。門下弟子眾數,輪流守衛大門,明港暗哨不下二十,戒備森嚴。門前數十丈之地,全無藏身之所。

然而,

這九枚念珠,乃是在前後九天之中,在沒有任何人察覺的情況下,深深的嵌入了唐門門匾之中,用念珠,在唐門的門匾之上,打成了佛家的九戒點。

整整九天,唐門之中,竟無一人察覺!

包括,唐子川本人。

如此情狀,隻能說明兩件事:一,是對手武功奇高,能在數十丈的地方連發九枚念珠打入唐門門匾,力道控製得很好,沒有發出一絲聲音而且能在十丈之外出手就打入厚六寸的門匾;二是對手來者不善,不露麵就先將唐門引以為傲的門匾打上戒點,或者仇殺、或者挑釁。

唐門數百年來,想來是使用暗器,雖然為很多“江湖正派”人士取笑是在做些“見不得人”的勾當,不過也是少與人結仇,唐子川本人更是沒有染身江湖恩怨,居於中原之外、在蜀中也樂得自在。沒有仇怨的情況下,竟然惹了此等高手,才是令人莫名。

唐子川負手而立,手心手背都是冷汗:

唐門,並非是第一個遇到了此種情況的門派。

但是,前麵八個在門中打上了戒點的門派,都是在被打上了第九枚念珠的三到七天以後,整個門派被屠殺殆盡,八個門派,無一幸免。

凶手無從考證,殺人者在殺人之後會焚毀現場,但是,還是能夠從留下的零星證據之中,看得出來,那些人,都是死於自己的獨門絕技之中。神似百年之前“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姑蘇慕容。

精通江湖各個門派的獨門絕跡同時又武功奇高的人,唐子川心裏的人選,不出三個:五嶽劍派的掌門人、西域魔教的教主以及少林寺的方丈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