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智愚方:麵上愚憨,心底洞明(2)(1 / 3)

此外,規章製度必須與時俱進,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才能發揮管好人的作用。

因此,管理者必須時刻注意本單位的規則,發現不切實際或不合情理之處要及時糾正,不斷改革,這一點很重要。可以這樣說,一個好的規章製度,必然是不斷發展、不斷改變的。這樣的規則是活的規則,隻有活的規則才有意義。

總之,規章製度的建立、製定是隨著生產的發展、企業的進步不斷改變的,而不應該一成不變。一個有經驗的管理者,要善於用規則管理下屬。

147.善於運用委婉隱曲的智慧

委婉與含蓄是同義詞,它們都具有含含糊糊、隱隱曲曲的意味,雖然算不上“難得糊塗”,卻也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一事當頭,如果不能夠裝得糊塗,那麼委婉一下也好。

林肯一直以具有視覺效果的詞句來說話。當他對每天送到他白宮辦公桌上的那些冗長、複雜的官式報告感到厭倦時,他提出了反對的意見,但是他不是以那種平淡的詞句來表示,而是以一種幾乎不可能被人遺忘的圖畫式字句說出。“當我派一個人出去買馬時,”他說,“我並不希望這個人告訴我這匹馬的尾巴有多少根毛。我隻希望知道它的特點何在。”這裏,林肯運用了一種以甲喻乙,但又不明說乙的暗喻,婉轉地表達自己的本意——不願意批閱冗長複雜、毫無重點的報告,應該像買馬人報告馬的特點那樣,抓住重點即可。林肯這種拐彎抹角的方法就是委婉法。

148.以糊塗保全大家的體麵

自古以來,深得糊塗精髓者大有人在。“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在一些情形下,為了使事物有回旋和改善的餘地,裝一裝糊塗是非常必要的。這一切正如鄭板橋在解釋他的“難得糊塗”時所說的那一句話,“聰明難,糊塗難,由聰明而轉入糊塗更難”。

宋朝初期,有一天,宋太宗與孔守正、王榮等大臣吃酒宴。因飲酒過多,孔守正大醉,與王榮在太宗麵前因爭論功過大吵起來,失去了臣子的禮節。陪宴的其他大臣請求太宗將孔守正和王榮兩人交給有關部門問罪,太宗沒有同意。第二天,孔、王兩人想起頭一天的失禮行為,心裏十分後怕。他們兩人都上殿向太宗請罪,太宗卻說:“當時我也喝醉了,情況根本記不得了。”這麼一說,孔、王兩人心中的一塊石頭落了地,不禁都十分感念太宗的寬厚。

宋太宗推說自己也醉了,既保全了君臣大家的體麵,也使孔、王兩人在感念的同時也知道要以此為警鑒,確是“難得糊塗”。

149.小事糊塗,大事清楚

管人工作是個複雜的工作,管理者很難做到事事清楚。但管人工作必須堅持原則,不違背原則的事可以糊塗,違背原則的事必須清楚。

宋代呂端和寇準同拜參知大事,主動要求把自己的名字排在寇準之下。他既不會鑽營,又不會搞“小動作”,也不會開後門,整天總是樂嗬嗬的個性,於是,許多人暗暗地議論說“呂端糊塗”。

宋太宗想拜呂端為相,消息一傳出去,輿論嘩然,不少朝官對太宗說:“呂端這樣的糊塗蟲怎麼能擔當宰相這樣的重任呢?”太宗說:

“呂端小事糊塗,大事不糊塗。”他決心拜他為相。

拜相不久,叛將李繼遷騷擾西北邊境,官兵抓到了李繼遷的母親。太宗與寇準商定,準備將她在北門外示眾斬首,以警告叛逆。呂端聽說後馬上找太宗說:“斬了他母親,叛軍李繼遷就能捉到嗎?如果捉不到,這樣做更堅定了他的叛心。不如先把她養起來,我們就掌握了主動。”太宗聽後拍一下大腿說:“要不是你,我險些誤了大事。”

後來的情況果如呂端預料的那樣,李繼遷再也不敢放肆了。

這個故事說明,大事上一旦糊塗就會帶來不可彌補的損失。比如一個人的成長進步,關鍵的時刻常常隻有幾步,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如果有一步路走錯了,就會影響人的一生。

150.裝糊塗是為了應變

一些管理者認為,如果事必躬親,那麼所有的功勞都會歸於自己。但是他們卻沒有想到。每一個決定都是有風險的,成功了會是功勞,而失敗了則是罪責。光想成功而不想失敗,是做管理者的大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