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管理學導論(4)(3 / 3)

職責和權限、利益、能力之間存在著一種等邊三角形的關係。職責、權限、利益是三角形的三個等邊。能力是等邊三角形的高,根據具體情況,它可以略小於職責。這樣,使得工作富有挑戰性。管理者將能力與其所承擔的職責相比,總是感到能力不夠,以促使管理者自覺的學習。

4.檢查、監督有力,獎懲公正、及時。

責任是組織對個人的約束力。在責任確定後,必須有相應的監督,以便於及時糾正錯誤和疏漏,進一步改進和完善責任製度。同時,應在準確考核的前提下,根據每個人的工作表現和業績,公正而及時地給予獎勵和懲罰,引導組織成員行為向符合組織需要的方向發展。檢查、考核、獎懲工作應盡可能的規範化和製度化。

五、權變原理

權變是指因地製宜、隨機應變。權變管理理論的主要觀點有:

(1)把環境對管理的影響作用具體化,把管理理論與管理實踐緊密地聯係起來。

(2)描述環境變化與管理對策之間的關係。

權變關係理論認為,環境(包括組織的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變化是自變量,管理對策(包括管理模式、方案、原則、方法、措施等)與管理變量之間的函數關係即是權變關係,這是權變管理的核心內容。環境可以分為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外部環境又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由社會、技術、經濟、法律、政治等間接因素組成,另一種是由供應者、顧客、競爭者、雇員和股東等直接因素組成。內部環境基本上是正式組織係統,它的各個變量之間是相互聯係的。

權變原理的最大特點是:它強調根據不同的具體條件,采取相應的組織結構、領導方式、管理機製;把一個組織看成是社會係統中的分係統,要求組織各方麵的活動都要適應外部環境的變化。

六、效益原理

(一)效益的基本含義

效益是一個組織存在的根本,也是管理的基本目標。一個組織必須以獲得效益作為其生存和發展的保證。

效益原理的基本含義為:現代管理的基本目標在於獲得最佳管理效益,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這就要求各項管理活動都要始終圍繞係統的整體優化目標,通過不斷地提高效率,使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信息、時間等資源得以充分、合理、有效利用,從而產生出最佳的效益。

效益是有效產出與投入之間的一種比例關係,從社會和經濟這兩個不同角度去考察,將效益劃分為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①經濟效益是指管理係統所表現出來的內在價值,它是效益的核心內容。②社會效益是指管理係統對環境的價值,包括對環境的經濟、政治、生態、法律、倫理等價值。③兩者既有聯係又有區別。經濟效益是社會效益的基礎,而社會效益又是促進經濟效益提高的重要條件。兩者的區別主要表現在:經濟效益較社會效益直接,可用若幹經濟指標來計算和考核;而社會效益則難以用經濟指標表示出來。管理效益實際上是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有機統一。

(二)效益的評價

效益的評價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不同的主體以及在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結果都不一樣。不同的評價標準和方法,得出的結論也會不同,有時甚至相反。有效的管理首先要求對效益的評價盡可能公正和客觀,因為評價的結果直接影響組織對效益的追求和獲得,結果越是公正和客觀,組織對效益追求的積極性就越高,動力也越大,客觀上產生的效益也就越多。

(三)效益原理的應用

獲取效益是管理的根本目的,管理是對效益的不斷追求。影響實現管理效益的因素很多,但至少要注意以下幾點。

1.重視經濟效益。

在實際工作中,管理效益的直接形態是通過經濟效益而得到表現的。因此,要實現管理效益,必須首先從管理主體的勞動效益及所創造的價值來考慮。

2.有正確的管理戰略。

管理戰略正確與否關係到整個管理過程的運動方向。管理戰略錯了,無論采用何種科學的方法和手段,建立怎樣合理的機構和製度都是無濟於事的,甚至更糟糕。在現代管理中,采用正確的管理戰略具有全局性的影響,是實現管理效益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