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二十三、陶嶺茶寮(2 / 2)

這一年馬修已經五十七歲,兩人就在這路邊修起了茶寮,布施茶水,修橋鋪路,一心一意做了十五六年的好人。

如今還是正月,村民皆閑散在家裏,整日無事。茶寮中除了馬修夫婦,還坐了青年四個閑漢,在那裏聊天打屁,聽馬修給他們講些陳年舊事。平民雖然都有軍役,但不是到被逼無奈,真願意上戰場去掙個爵士身份的又有幾個?真趕上了十一年前落花之戰的,那也多死得差不多了。故而馬修當年在永平行省石柱關打仗的事,在這些閑漢而言,幾如傳奇小說,百聽而不厭。

天漸近午,火爐上熱的飯菜騰騰地冒出了熱氣。這是馬修夫婦一大早特意多做的飯菜,他們每日在在茶寮渡日,這中飯總是這般帶來,到時熱上一熱,就可湊合著吃了。這四個閑漢也帶了吃食,此時也已在火爐子上熱得差將不多。

馬修取了飯菜,茶寮中茶碗倒是現成。馬修歎了口氣,卻取了三個茶碗,將自家兩人的吃食分成了三份。

那四個閑漢看見了,就知道這老人想要做些什麼事,連忙來拉:

“馬修大爺,我這兒有,我這份拿將出去就是。”

“我這兒的吧,馬修大爺你拿我這份的吧。”

馬修一臉慈祥,拍了拍一個少年的肩膀道:

“不用了,你馬修大爺年紀大了,又吃不下多少。你們正當旺壯的年紀,可不能餓了肚子啊。”

他端了一碗吃食,走將出去。這大桑樹下卻是跪著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容貌甚是清麗。麵前放了一張寫滿了字的絹布,頭上還掛了個草標,寫著“賣身葬父”四個大字。

馬修把茶碗端給這少女,開口道:“孟家姑娘,這天寒地凍的,一時又沒人過往,你還是到屋內吃些東西吧,傷了身子可就不好了。”

那少女卻甚是執拗,搖頭道:“馬修大爺,我便在這裏就好,你不要叫我了。”

馬修又是歎了口氣,搖了搖頭,把碗放下。囉裏囉嗦地開口:“這傷了身子可是一輩子的事啊。”

返身走回茶寮,卻將那火爐子提了出來,放在這姑娘的身邊,也好讓她暖和一些。

這女子乃是附近孟家大院的小女兒,昨夜孟家遭了災,一夜之間,全家隻活下了這小姑娘一人。這小姑娘平時深居簡出,鄉人見過的都沒幾個,又哪裏懂得做事的道理。到了這陶嶺頂上,卻是連中午的吃食也沒帶,餓了肚子在那裏跪著。馬修早上也出去勸了七八趟,隻是不肯進屋。

這孟家乃是附近有名的大戶人家。陶村不過是做些粗糙的陶器,但這孟家做的卻是精美的桃溪瓷,家中養活了七八個匠師。更有一千餘畝田地,都是雇傭了周圍山裏的野民耕作。極為豪闊,家丁護院都有二十來人,不過為人卻是不錯,家教甚嚴,十裏八鄉的也常做些行善之事。不想好人卻沒個好報,一夜之間就給人滅了滿門去。

這姑娘也不知從哪裏書上得來的套路,學了人家來這裏賣身葬父。馬修出去勸她到了如今這地步,先請了周圍村莊的鄉親幫忙,把家人草草安葬了再提後步。這少女卻是不肯,一定要將家中數十口人買了好棺材按風俗下葬。

這一口好棺材可不是小數,尋常人家過了五十,便要尋上好木料,打造了棺材,這價錢便要五六貫錢。自家還要每年兩遍塗漆,往往一直到過老為止。紅白兩事,在這等地方曆來是花費相差仿佛:酒席都是一樣,紅事多了個彩定的花費,白事也要多棺材和造墳的錢財。便是普通人家,一場喪事下來,花銷一二個金幣乃是常事。

馬修走回茶寮,又是搖了搖頭:這幾十口人那,自己便是想幫也幫不上。

這姑娘也好不曉事,他家幾十口人,這一場花費怕不要上百金。過往客商,又哪個敢隨身帶了這麼多錢財上路的?她隻當自己還是孟家的千金小姐,卻不知到了落魄時,賣上青樓也不過三四個金幣。若是賣作丫頭使女,更不過一金二金的價錢,又哪裏辦得了這等大事?

馬修正感歎間,陶嶺之下蠹蠹地傳來了一陣馬蹄之聲,過了一會,嶺頭上鑽出了一個油光發亮的胖子腦袋。

“呼哧。。呼哧。。”

這喘氣聲比身後的馬蹄聲還要響亮,在大冷天的正月裏,竟是爬得一頭汗水。一露了頭便大呼小叫:

“呼哧。。。馬修大叔,這若不是趕著給您老拜年,呼哧。。。我還真不從這路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