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白廣斌,等.GIS在港口全壽命周期管理中的研究.交通節能與環保2006(3).
[2]陳家源,等.港口企業管理學.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99.
[3]陳家源,劉翠蓮.港口通過能力的若幹理論及模擬模型的研究.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2(1).
[4]陳戌源.集裝箱碼頭業務管理.大連:大連海事大學出版社,1988.
[5]陳樣.集裝箱碼頭操作.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程言清,李秋正.港口物流管理.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7]董維忠.物流係統規劃與設計.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6.
[8]鄧少靈.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7.
[9]顧亞竹,周溪召.港口集裝箱物流園區規模的研究.中國航海,2006(3).
[10]顧亞竹.港口物流園區戰略管理.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
[11]霍紅.國際貨運代理與海上運輸.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
[12]韓增林,王成金.港口物流特點與影響因素分析.中國港口,2001(8).
[13]計明軍,靳誌宏.集裝箱碼頭集卡與岸橋協調調度優化.複旦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4).
[14]蔣長兵,王珊珊.國際物流學教程.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8.
[15]盧清.德國通向世界的門戶——漢堡港.港口經濟,2002(3).
[16]劉偉.國際航運實務.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17]劉翠蓮.港口通過能力模擬模型的研究.大連海事大學學報,1995(4).
[18]劉小卉.物流管理信息係統.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19]劉誌強,宋炳良.港口與產業集群印.上海海事大學學報,2004,6.
[20]林自葵.物流信息管理.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21]馬士華,林勇.供應鏈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22]毛麗娜.湛江港集團物流園區規劃研究.武漢理工大學,2006.
[23]倪誌偉,等.現代物流技術.北京:中國物質出版社,2006.
[24]孫肇裕.外輪理貨業務.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4.
[25]魏國辰,等.現代物流技術與實務.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2007.
[26]汪長江.港口現代物流:概念詮釋、效率測評與增進對策.管理世界,2008(6).
[27]汪長江.港口物流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拉動及其實證研究.浙江省經濟學會交流論文,2008.
[28]汪長江.寧波-舟山港一體化建設障礙與對策.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8(1).
[29]汪長江.沿海地區人口結構對經濟水平影響的分析.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7(2).
[30]汪長江.長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的冷思考.財政研究,2006(8).
[31]汪長江.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返樸思考.學術界,2006(1).
[32]汪長江.戰略經營與管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
[33]王豐.現代物流概論.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2.
[34]王芬,雷蕾.港口物流研究綜述.中國水運(理論版),2008(1).
[35]王任祥.現代港口物流管理.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2007.
[36]吳峰.港口物流中心的運作模式探究.九江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3).
[37]吳瑋.港口型物流園區規劃建設方法及應用研究.南京工業大學,2005.
[38]武德春,武驍.港航商務管理.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