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歲的芳芳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正在讀小學六年級,她事事不甘落後,喜歡出風頭。
在一次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芳芳獲得了二等獎。然而,有一位同學得了一等獎,為此,她很不服氣,賭氣不去領獎。媽媽勸她:“得了二等獎是件可喜可賀的事情,為什麼不高興呢?這次獲得了二等獎,說明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不是嗎?你應該以一顆平常心快樂地享受二等獎,然後,找出自己沒有獲得一等獎的原因,爭取下次獲得一等獎。”接著,媽媽問她:“你知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沒有獲得一等獎?”芳芳想了想,回答:“前麵答題花費的時間太多,影響了後麵答題的時間。還有就是,我怕自己答錯題,心裏很緊張,然而越緊張越可能會出錯。”媽媽點了點頭,說:“嗯,很好。雖然你這次沒有得一等獎,但你能根據這次競賽總結出自己的不足,這比得一等獎要重要得多。”
聽了媽媽的話,芳芳感覺很寬慰,她為自己確立了一個目標:下次獲得一等獎。並且,她充滿了信心,一定要努力實現這個目標。
用比較的方式安慰孩子
對於爭強好勝的孩子來說,他總會擔心自己落在別人的後麵而忐忑不安。這時,父母可以通過做比較的方式來安慰孩子,讓孩子明白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強項。也要讓孩子明白,無論他是輸還是贏,父母都會支持他、幫助他。
友友是個很怕輸的孩子,比如,有一次媽媽鼓勵他打一些益智的電腦遊戲,可是他怕自己打輸了不敢打。
有一回,鄰居家的樂樂要和友友進行跑步比賽,開始時友友不想跑的,因為他知道自己肯定跑不過樂樂。但是,禁不住樂樂的胡攪蠻纏,友友不情願地答應了和樂樂比賽。結果,友友真的沒有跑過樂樂,回家後他就連飯也不願意吃了。媽媽看到友友沮喪的樣子,問他怎麼了,友友這才小聲地說出了自己和樂樂比賽的事情。媽媽勸他:“樂樂比你跑得快,但你遊泳比他好啊。”
聽媽媽這麼一說,友友的心情一下子好了起來,他拿起筷子說:“啊呀,和樂樂跑了很長時間,還真餓了呢。”
讓孩子學會良性競爭
有的孩子害怕別人比自己強就對別人采取“孤立”或“打擊”的對策。因此,父母要教育孩子爭強好勝必須適度,不能以不正當的方式來達到自己的心理平衡或取得競爭的勝利,而要以實力通過公平、公正的方式與別人進行競爭。
小雪是個學習成績很優秀的孩子,每次考試成績都在前三名。
一天晚上,小雪正在寫作業。電話響了,原來是小雪的同桌打來問她問題的。隻聽小雪說:“哎呀,別提了,那道題太難了,我也不會做,正發愁呢……嗯……是……哦,好的,拜拜。”放下電話,小雪就又坐到書桌前繼續寫作業。媽媽走過來,問她:“你遇到什麼難題了?讓我來看看能不能幫你。”小雪說:“不用了,媽媽。所有的題我都會,我隻是不想把答案告訴同桌罷了。”媽媽很疑惑:“既然你會做,那麼為什麼要撒謊,說自己不會呢?”小雪歎了一口氣,說:“媽媽,你怎麼那麼笨呢!同桌的成績也很不錯,如果我把答案告訴了她,那麼她就有可能會比我學得好了。”媽媽沒想到,小雪年紀不大,“心眼”卻這麼多。於是,媽媽對小雪說:“孩子,你太好強了,你這樣做扭曲了同學間正常的競爭關係。假如你的同桌知道答案卻不告訴你,你心裏會舒服嗎?”小雪說:“我心裏當然也不舒服。”媽媽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同學之間要互相幫助,這樣才能取得更大的進步。”
第二天,一走進教室,小雪就告訴同桌,她昨天晚上做到很晚終於把那道難題解出來了。這件事情給小雪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不再對同學的請求漠然視之了,有好的學習資料時,她還會主動借給同學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