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8章 金錢的第四定律(5)(3 / 3)

時間是每個人必需的,就像人要吃飯,要呼吸空氣一樣。把壽險產品當作一項投資或是一種理財方法,都是一種誤區。因為不管你的預期目標是什麼--買一幢房子,還是送孩子出國深造--都需要積攢一大筆錢。時間的作用是確保你的預期目標即使在你發生風險的情況下也可以實現。它對你積累財富的作用微乎其微,但沒有它,你的一切理財計劃都形同虛設。

理財心理迷宮(十)

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蒙古人占領了中亞大部分地區,可最後還是在今天的匈牙利打了敗仗,成吉思汗也在此地駕崩。請回答下麵這兩個問題:

1.這些事件發生在793年之前還是之後?(注:793這個數字是我手機號碼的最後3位。)

2.成吉思汗是哪一年死的?

理財心理分析:

測試結果,大部分人明明知道,我給出的數字是隨意選定的,可他們認為正確的數字還是非常接近793年。可事實上,成吉思汗是死於1227年,這種現象就是認同偏見。

偏見的形成,一是對自己親身經曆的事實產生了認知,形成了偏見。你到私營診所就診,一個普通的感冒,又是打吊針又是吃藥,花了很多錢,就是不見好轉。於是,你就認為私營診所都是騙人的。偏見由此形成。在理財方麵,由於偏見,你會以偏概全,不分青紅皂白,使自己失去了收益或避免損失的機會。你買了私家車,代理人熱情地為你介紹車險條款,還給你回扣,你感覺挺劃算,就為自己的愛車投了保險。沒多久你就出了事故,期待著保險公司的理賠,卻遭拒賠,理由是你酒後開車。你因此感到委屈、怨憤,因為代理人並沒有告知此項除外責任,而你也沒有仔細看過條款。你會認為自己錯了嗎?不會。因為解釋自己的行為時,個體會以情境因素為自己開脫,把責任推給別人。於是,認同偏見形成了:保險都是騙人的。假如你又遇到壽險代理人的推銷,就會因認同偏見產生抵觸情緒,拒絕為自己的理財規劃支起保護傘。

認同偏見形成的第二個原因:先入為主,把沒有經感官驗證的“事實”作為選擇的標準,形成認同偏見。你聽好朋友說起過被代理人誤導的經曆,雖然你並沒有去驗證孰是孰非,雖然你的朋友可能曲解、篩選了事實,卻憑著對朋友的認同,形成了你的認同偏見:保險是騙人的。你遇到代理人時,就會帶著有色眼鏡,不斷找出“事實”支持你的偏見:她能說會道,死纏硬磨,又想賺你的錢。你不會去冷靜分析,因為分析事實要付出精力,而且你並不掌握專業知識,就隻好選擇走“捷徑”,走以好朋友被“欺騙”為代價得出的“捷徑”。雖然認同偏見可能會使你失去收益或避免損失的機會,可它是“捷徑”,你就會欣然采納。

一點建議:

理財是一個家庭的致富過程。股票、期貨、收藏等都是理財工具,非常專業。然而,保險的作用更大,也更專業。因為保險是一切理財的底線,是人生的底線,也是你必須要解決的問題。你可以想一下,儲蓄也好,股票也好,期貨也好,收藏也好,要想賺錢,必要的條件是你有時間,也就是說你是健康的,可以毫無顧忌地去理財。假如你過的是風險,失能了或身故了,還理什麼財?你上哪裏去理財呢?

因此,別讓偏見影響你,要找一位專業的代理人,讓她為你解決保障問題。你可以聽一聽,她是如何解釋保險的專業知識。她的解釋越具體,越準確,越通俗,越有理有據,你就會越相信她。不要害怕保險條款的艱澀難懂,代理人的專業就體現在把條款準確地通俗化,使你聽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