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丹·古拉偷偷告訴他:“我一直期望自己能成為像我祖父那樣的人。以前,我一直不知道他到底是個怎麼樣的人,而你已經告訴我了。了解之後,我更加敬佩我祖父,也更下定決心要以他為榜樣。你告訴我有關我祖父成功的秘訣,這恩惠我恐怕永遠無法報答。從今天起,我將運用這秘訣。我將要像他一樣,從小處開始,這比珠寶、錦衣華服更符合我真正的身份。”
哈丹·古拉一麵說著,一麵將他耳朵上那些俗麗的珠寶和他手指上的戒指全部扒下來,然後調轉馬頭,略略退後一步,以無比尊敬的心情,跟在這個商隊的領袖薩魯·納達的後麵。
理財心理迷宮(八)
假設A先生去購買彩票,經過仔細分析,他慎重地選出一組號碼,第二天開獎時,他獲得了2000元獎金。B先生也去購買同樣玩法的彩票,但對已選的號碼產生懷疑,幹脆棄之不用,又重新選擇一組號碼。第二天開獎時,他發現自己買的號碼得到3000元獎金,而被棄之不用的那組號碼恰恰是50萬元的一等獎。你願意做A先生還是B先生呢?
理財心理分析:
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大部分人寧可選擇A先生(得到2000元),而不願當B先生(得到3000元),理由就是不想感到懊悔,因為跟50萬元獎金失之交臂,會讓人痛心不已。這就是被心理經濟學家稱為“厭惡悔恨”的理財心理。
它有三層寓意。首先,與決定不采取任何行動相比,一旦決定行動(也就是決定改變現狀)就必須負起更大的責任。為什麼很多人雖然比較認可保險,看似一拍即合,卻遲遲不肯作出購買決策呢?因為人們關注的隻是當下,也就是對現狀幾乎是滿意的,對自己的理財習慣也是滿意的,認為自己可以解決問題。人們把保險費看做是一項支出,對未來不確定性的支出。當下隻是付出,其他的預期卻看不見也摸不著。列支保險費的同時,必然會減少其他的列支,他們就會權衡利弊,反複思考:忍痛割愛的結果是什麼?是不是可以確定?如果不確定,也就是說風險損失沒有被轉嫁或減少,那現在的支出不等於打水漂了嗎?他就會將支出保險費的風險看得比麵臨的風險還重要,會認為與其改變現狀,麵臨失去金錢的風險,還不如維持現狀,以免事後後悔。
其次,作出改變現狀的決定,是個體在問題的嚴重程度與付出的成本之間比較的結果。對於選擇壽險產品也是一樣,除非他意識到未來由風險損失帶來的問題非常嚴重,嚴重到自己可能無法解決,嚴重到可能傾家蕩產,他才會產生解決問題的緊迫感,才會產生購買決策。因而,讓他從自己的社會背景和健康狀況中發現難點,是解決的根本方法。他經常應酬,有時會喝得東倒西歪、酩酊大醉;會經常出差,飛來飛去。雖然這些問題他暫時可以忍受,但保險代理人的責任就是告訴他,這標誌著風險因素已經客觀存在了。它們隻能被控製或緩解,不可以消除。因為消除一種風險,會帶來另外一種風險:他不應酬、不喝酒、不出差就會減少賺錢的機會。關鍵問題是時間,時間越長,風險因素的聚集或演變就越快,風險事故發生的幾率就越大。代理人要為他分析難點問題會帶來什麼結果,造成哪些影響?也就是對難點問題作出暗示,暗示問題的嚴重程度。
最後,最令人們痛心疾首的不是做錯了事情,而是該做的事情沒有做。你剛取得駕駛執照就購買一輛新車。沒多久出了事故,你沒什麼事,卻把別人的車撞壞了。維修人家的車需要幾萬元,額外增加了支出,你肯定後悔沒有購買第三者責任險就駕駛新車。為什麼?因為你隻顧去體會駕駛新車快感,隻有當風險事故發生了,才會追悔莫及。對該做的事情沒有去做的悔恨,需要一段時間形成,是一種由結果引發的內疚感。其實,生活中人們經常會陷入悔恨自責,沒有珍惜來之不易的工作機會,沒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沒有在朋友去世前跟他冰釋前嫌。可如果早知如此,又何必當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