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所創造的奇跡,完全是人定勝天的一個最好例證,它用盡所有可以利用的資源,實現了人類意欲達成的偉大目標。而支持這個城市的所有資源,都是通過人們的智慧和雙手創造出來的,包括它那些令人悸羨的所有財富!
巴比倫的城市建造可以說並不遜色於現代城市。當時城裏有許多街道和商店,也有攤販在住宅區內兜售各種貨品,而祭司們則在宏偉莊嚴的神殿供職。城內還包括氣勢宏偉的皇宮禁地,據說皇宮的圍牆比巴比倫城牆還要高。
巴比倫人非常精通各種古老的工藝,包括雕刻、繪畫、編織、金飾設計、鑄造金屬武器和農業用具等,許多聰穎而靈巧的珠寶商也會創作富有藝術氣息的豪華飾品。目前陳列在世界一些大博物館中的許多藝術珍寶,就是從一些巴比倫富翁的墳墓中發現的。
當地球上其他區域的早期人類還在使用石頭做的斧子砍樹,或用削尖的打火石製成矛箭狩獵及打仗時,巴比倫早就在使用金屬製的斧頭、矛和箭了。
巴比倫也擁有非常精明的資本家和貿易商,這正是巴比倫之所以繁榮富足的原因所在。繁榮的商業是當時最吸引人的景觀之一,現存的各種商業形態似乎都能從巴比倫追溯到源頭。就目前所知,他們是人類曆史上最早發明以貨幣進行交易、訂立借據或契約,以及設立土地財產權狀的民族。
巴比倫宏偉而堅固的城牆
昔日的巴比倫是如此的富有和昌盛,以至於今天的人們禁不住會發出一個自然而然的提問:在那樣一個各個民族、城邦、部落紛爭不斷,烽煙四起,戰事連年的時代,巴比倫人是如何守衛和保護自己的財富、繁榮和盛世的呢?他們又是通過什麼方法做到這一點的呢?當人們為這個問題尋求答案時,巴比倫最著名的一項奇觀--巴比倫的城牆就會當仁不讓地進入人們的眼簾。
相傳巴比倫帝國的創始者,蘇美爾人的女王瑟蜜拉米絲,就是在巴比倫曆史早期建造第一道城牆的人。但是現代的考古學家一直未能挖掘到任何有關巴比倫原始城牆的蛛絲馬跡,也沒有人知道這些城牆究竟有多高多長。根據早期的記錄,這些由泥磚造就的城牆,估計約50~60英尺高,城牆外還有一條很深的護城河。
晚期建造的城牆比早期更為著名,它是在公元前600年,由當時的納波帕拉撒王建造的。重建城牆的工程規劃極其浩大,納波帕拉撒王生前並未來得及親睹這項改建工程完工,後來由他的兒子尼布甲尼撒王繼續未完的工程,最終大功告成。尼布甲尼撒開創了新巴比倫王國。
憑借可靠的曆史記載,我們可以為改建後的巴比倫城牆勾畫出相當清晰的輪廓。它大約有160英尺高,相當於現代15層辦公樓的高度,而其總長度約為9~11英裏,其寬度厚到牆頂上可以同時供六駕馬車並排奔跑,可以讓一輛4匹馬拉的戰車轉身調頭。城牆的兩端起於幼發拉底河畔,每隔一段距離就有一座城樓,河對岸是巴比倫的新城區,一座大橋橫跨幼發拉底河,使新城區跟主城連在一起。所以,這座城牆不僅是巴比倫人用來抵禦敵人的主要屏障,而且也是一道保護巴比倫城不受河水泛濫之害的可靠堤防。此外巴比倫城還有100座銅製的堅固城門,因此希臘大詩人荷馬(Homer)又把巴比倫城稱為“百門之都”。
這樣壯觀的建築結構如今卻蕩然無存,僅可見部分殘破的牆垣基座和護城河遺跡。除了風蝕雨浸和戰亂的摧毀以外,阿拉伯人挖走城牆的磚塊去做別的用途,也是城牆消失的主要原因。
巴比倫城牆下,盡是昔日征戰者相繼踐踏而過的足跡,每一個試圖征服巴比倫的民族,幾乎都是當時戰無不克的強者。許多其他帝國的君王都曾率重兵包圍過巴比倫,但是總被巴比倫軍隊擊退,阻擋在堅固的城牆之外。當時侵略巴比倫的敵軍不在少數,曆史學家曾估計,一次大規模作戰也許要動用10000名騎兵、25000輛戰車和1200團的步兵。要應付這樣的戰爭,通常需要花費兩三年的時間預備作戰物資、囤積糧食並設計行進的路線。
巴比倫一直到公元前540年左右,才最終被敵軍攻陷。即使那時,巴比倫的城牆也未受到損傷。有關巴比倫淪亡的故事非常離奇。當時試圖征服巴比倫的波斯王塞魯士大帝,重兵攻打巴比倫城,想拿下這座難以攻陷的城池。巴比倫國王納波尼杜斯的幕僚大臣勸他,親自出麵迎戰塞魯士,而不必等到塞魯士圍城。結果納波尼杜斯王戰敗後落荒而逃,塞魯士因此毫不費力就進入了敞開的巴比倫城門,並搜盡了城裏所有財寶。
由此我們不難知道,巴比倫堅不可摧的城牆本身鑄就了它最有力的一道防護,即便到了最終的危急關頭,如果納波尼杜斯王能夠堅守住這道城牆,那麼曆史也許就會被重新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