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金錢的第二定律(4)(2 / 3)

一點建議:

你要盡量減少自己的流動性支出,為自己的家庭規劃一筆合情合理的日常生活費用。假如你們家每月1500元的生活費就可以過得很好,你最好把這筆錢放在家裏,隨用隨取。你可以試驗一下,超支的可能性不大。另外,你還要列出一筆錢,準備為家裏人添置一些衣物,專款專用,這筆錢最好不要與1500元的生活費用混淆。

要盡量減少信用卡消費,在可以較好地享受生活的前提下,重視自己的長期規劃。子女教育、購房買車、健康保障,這些目標的實現對一個家庭來講至關重要,是家庭穩定和諧的基礎,決不能與買了一件衣服、吃了一頓大餐相提並論。今天,你克服一點小欲望,換來的卻是長期的財務自由,孰輕孰重,你一定能權衡利弊。

理財心理迷宮(四)

假設有人給你1000元,然後你有兩個選擇:選擇A方案保證可以再得500元,B方案是扔銅板,扔出正麵就可以再拿到1000元,扔出反麵就一分錢也拿不到,你會怎麼做?

假設有人給你2000元,同樣你有兩個選擇:選擇A方案你會注定損失500元,B方案是扔銅板,扔出正麵就失去1000元,扔出反麵則毫無損失,你會怎麼做?

理財心理分析:

大多數人的選擇是:第一種情況下選擇A,保證可以得到500元,第二種情況下卻選擇了B,損失1000元或毫無損失,兩者機會均等。可仔細分析一下,兩種情況的結果有什麼聯係?其實兩種情況,不論是選擇A或B,結果都是一樣的。選擇A第一種情況可以穩賺500元,第二種情況雖然注定損失500元,可最後手上都有1500元;選擇B也一樣,最後都會有1000元或2000元,兩者機會均等。

為什麼結果相同,選擇卻不同呢?其實,這是典型的“懼怕損失”的理財心理。首先,信息刺激所引起的反應之強弱,是隨著原始刺激的絕對強度而增減的。也就是說,個體的原始狀態是信息刺激的參照物。同樣的刺激,原始狀態越強,個體的反應就越低。相反,原始狀態越弱,個體的反應就越強。一個人如果他一無所有,這是他的原始狀態,是一種極低的狀態,你給了他500元,他的反應必然是非常強烈的;而一個人他已經有了500元,他的原始狀態較高,你再給他500元,他的反應就不太強烈,甚至不會接受。這就可以解釋,穩賺500元的刺激要比50%的幾率一分錢也不賺強烈得多,第一情況你就選擇了A;而注定損失500元,已經是事實了,就算再多損失500元也無所謂了,還不如冒險一搏,去爭取毫無損失的機會,第二種情況你就選擇了B。

其次,個體會根據得失本身的價值,來為這些得失賦予價值。人們真正重視的是實際得失,以及由此帶來的感受,而不是這些得失對整體財富的影響。在做出選擇前5秒鍾,你感覺1000元或2000元仿佛已經實際擁有了,就像是你的成本。再給你500元,你可以買一件新衣服,也可以請朋友吃一頓,由此想象就帶來了愉悅的感受,你就為500元錢賦予了特殊的意義,從而放棄了再得1000元或一分錢也得不到的不確定性;第二種情況,2000元是成本,注定損失500元就賠本了,而選擇B至少有50%的機會一分錢也不會賠,你就抱著僥幸心理選擇了B。就像賭徒那樣,越是輸錢就越是繼續下注,以為僥幸可以翻盤。你關注的僅僅是500元損失給你帶來的痛苦,而不會去關注你選擇B還有50%的可能會損失1000元錢。人們總是渴望著事情會朝著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其實這隻是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