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這些人交往一段時間之後,我漸漸學會了如何更安全地理財,並且從中增加利潤。就這樣一年又一年地過去了,我的財富也迅速地增長起來了。最後,我賺回了那些失去的黃金,而且我賺到了更多。在我經曆了不幸、曆練,到最後走向成功,我的經曆充分證明了,父親賜予我的這個黃金運用的五大定律是正確的,而且它經得起任何考驗。
“如果你不理解這五大定律中的真諦,那麼你積累黃金的速度一定很慢,而你花得卻很快;相反,如果你能夠遵循這五大定律,那麼你將得到滾滾而至的黃金,用它們來為你服務。"
說完,諾馬希爾便招呼著等候在大廳外麵的仆人,將3隻沉重的皮箱抬進來。諾馬希爾讓其中一個仆人把一個特殊的皮箱放在父親的跟前,然後說:“在我離開家之前,您將一袋巴比倫的黃金賜予了我。看吧!現在我要還給您一袋同樣重量的尼尼微黃金。我想在座各位都會認為這是等量的交換。看!這是您在十年前送給我的刻著智慧話語的泥板,就是它幫助我賺到了兩袋黃金。”
諾馬希爾一邊說著,一邊從奴隸的手中提過那兩袋黃金,放在了父親的跟前:“親愛的父親,現在這兩袋黃金就是我最好的證明,您的智慧遠遠超過您的黃金,我也同樣重視這份無價的智慧。我們能夠計算出黃金的價值,可是誰又知道智慧值多少錢呢?即使是擁有黃金的人,一旦缺少智慧,他的黃金也會漸漸離他而去。但是,對於一個擁有理財智慧的人來說,即使剛開始時他沒有黃金,但是最終他也會成功地獲得大量的黃金。現在擺在您眼前的這3袋黃金就是證明。
“親愛的父親,今天我能夠自豪地回到這個家,站在您的麵前,並且激動地讚頌您的智慧,都是因為它--您的智慧,使我成為一個富有並且受人尊敬的人,這已經是我最大的滿足了。”
阿卡德摸著兒子的頭,關愛地說:“你真正掌握了我交給你的智慧。你讓我感到驕傲,由你這樣的兒子繼承我的財產,就是我的幸運。”
理財心理迷宮(三)
假設你是一位彩民,平常總是投注50元錢,在前一天的投注中你幸運地中了1000元的三等獎,今天你會不會加大投注呢?
假設你正要去投注站,偶然在家裏的一個角落發現了早已遺忘的1000元存折,這時,你會不會加大投注呢?
理財心理分析:
大部分人在第一種情況下會加大投注額,而第二種情況卻仍然投注50元。這是因為第一種情況1000元的三等獎屬於意外所獲,在感到驚喜的同時,1000元強化了你的投注行為。你覺得投50元錢就可以得到1000元,那麼投得多一些肯定得到的也會更多。而第二種情況卻不一樣,1000元的存折雖然已被你遺忘很久,可畢竟是辛苦工作所得,這與投注行為本身沒有關係,你對彩票獲益的期望值絲毫也沒改變。
除了收入來源外,金錢存放的地點也是人們為收入劃分不同的賬目、賦予不同價值的重要依據。假設你劃出了賬目,每月的生活費嚴格控製在2000元錢之內,你是把2000元的現金放在家裏,用多少拿多少,還是把2000元存在銀行卡上,隨時支取?要知道,雖然同樣是2000元錢的生活費用支出,由於金錢存放的地點不同,你為它們賦予的價值就不同,理財消費的結果也大不一樣。選擇前者,你可能還會有節餘,因為2000元的現金放在家裏,每抽出一張就減少了100元,你眼睜睜地看著錢慢慢減少,心理壓力也逐漸增大。你知道,2000元錢如果超支了,就不得不動用另外一個賬目的錢,而那個賬目是不能動的,是為孩子買鋼琴的費用,你就會越來越節製地花用2000元生活費;而選擇後者就不一樣了,2000元存在卡上,一筆一筆地消費,你體會更多的是消費帶來的滿足及便捷的服務。可能開始你會節製一點,後來就麻木了,因為你根本記不清錢是怎麼花出去的。2000元錢超支了沒關係,反正卡裏有的是錢,反正再往卡裏存錢就是了,無形中卡裏的錢就貶值了,你的理財計劃就形同虛設。
金錢的花用方式也很重要。你是否也像我一樣,到了年底盤點一下,發現自己雖然賺了不少錢,卻總是所剩無幾。假如你們家一年的總收入是60000元,你存了15000元錢,15000元購買了幾個大件,還有30000元基本算不清楚,全部被消費了,占總收入的50%。那麼,你金錢的花用方式就有問題。平常你是不是今天200元,明天300元,看見什麼就買什麼,毫無節製?這些錢的花用除了給你帶來某種程度的滿足之外,並沒有引起你對自己的長期賬戶正在逐漸縮水的高度重視。你肯定是重視大錢,忽視小錢,卻不知小錢積少成多,就變成了一筆不小的數目。過度在意當下的享受與滿足,卻忽視了長期規劃,到急需用錢時就會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