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金錢的第一定律(2)(3 / 3)

幾年後,他開始了放債業務。他一邊維持小生意經營,一邊抽出部分資本貸給急需用錢的人。另外,他又從幾個認識的朋友那裏貸來利率相對較低的錢,以較高的利率轉貸給別人,從中賺取差額利潤。有些等錢應急的生產者或個人,寧願以月息2成借貸,這樣,等於100個銀幣放貸1年,可獲得240%的回報率,這比投資做買賣更能賺錢。瓦倫就是盯著這個賺錢的路子,迅速走上了發跡之路。瓦倫逝世時,他留下的財富在腓尼基首屈一指。

巴比倫商人的經商活動,對顧客總是一視同仁,而不帶一絲成見,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卻很難做到的特點。在他們看來,因為成見而壞了可以賺錢的生意,簡直是太不值得了。

要想賺錢,就得打破原有的成見,這是巴比倫人經商得出的啟示,就像金錢沒有肮髒和幹淨之分一樣,巴比倫人對賺錢的對象也是不加區分的。隻要能賺錢,達成生意協議,能從你的手中得到錢,這種生意就可以做。

要賺錢,就不要顧慮太多,不能被原來的傳統習慣和觀念所束縛。要敢於打破舊傳統,接受新觀念。試想一下,如果因為和對方的思想意識不同,自己主動放棄了一次賺大錢的機會,豈不是太可惜,太不值得了!

錢,永遠不要借

莎士比亞有句名言:“不要把錢借給別人,借出會使你人財兩空:也不要向別人借錢,借進來會使你忘了勤儉。”

你可以用其他友善的方式接濟你的朋友,但不要借錢給他。借錢給他人就是掏錢為自己買了一個敵人。

巴比倫人朋友之間很少涉及金錢,他們之間朋友是明友,金錢是金錢,分得十分清楚,一般不把友情摻入金錢,也不借錢給別人。

巴比倫人之間的朋友,大家彼此都很不錯,在一起吃飯喝酒,這樣的朋友關係就表示你是他喜歡的朋友,他願意和你經常來往。但是你要是借錢,他們很少答應。

這不是因為巴比倫人不喜歡自己的朋友,也不是因為大家彼此之間不信任,而是他們處事的一種精明。

巴比倫人是十分自尊的,他們一般是決不肯向人求助的,即使遇到了困難他們也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解決,而很少向別人請求幫助。巴比倫人在生活上借錢,與他們在生意上的借貸是不一樣的。假如一個人向自己的朋友去借錢,那表明這個人已經處於生活比較困難的時候了。有人借錢給他,他就總是感到忐忑不安,心裏總是想著怎麼樣把錢盡快還給自己的朋友,見了朋友就感覺很不好意思,雖然朋友對他仍然很親密,甚至那人渾然不覺借錢人的馗尬。而借錢人為了避免這種愧疚的心情一般就會回避自己的朋友,希望自己盡快的還錢,那樣自己才覺得在朋友麵前會坦然,有了這種心理,這樣的朋友就會因為金錢變得很不自在,讓人感覺不舒服。

而朋友呢,如果也恰好需要這筆資金,但是已經將錢借給別人,而且為了讓別人放心,自己一般不會說還錢的時間,這樣就是朋友什麼時間有了錢,就什麼時間來還,而自己許多事情卻急切需要資金辦理,但是話已經出口,就很不好意思去要錢,而自己的事情卻不得不去向別人借錢,這樣大家的心裏都不舒服。所以,巴比倫人之間就心照不宣地達成默契:不借錢給自己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