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從現在起養成儲蓄的習慣,對於將來的發展大有益處。已故台灣著名企業家蔡萬霖當年的理財做法就是從巴比倫的故事中引出來的。
蔡萬霖的母親做飯時,總是從定量的大米中抓出一把米放進小壇子裏,日積月累,竟節餘下來許多糧食。每當青黃不接的時候,取出來供全家食用,可解燃眉之急。這件事給了幼年的蔡萬霖、蔡萬春兄弟以深刻的啟迪:假如你能每天將零錢存上一點,天長日久就是一筆可觀的數字。正是這個啟示,使得蔡氏兄弟開創了“十信”一元錢開戶的“幸福存款”的儲蓄運動,使他們完成了原始積累。
理財的習慣應該盡早培養,它的本質是讓你學會對自己的財富進行合理的規劃。
對於80後、90後的年輕人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控製消費,告別“月光”;最重要的是減少開支,要精打細算。比如,曾有一個女孩,月薪在3000元左右,她一個月光買衣服就要花費2000元,打車買化妝品還要花去500元。每個月所剩寥寥無幾,是標準的“月光族”。其實,對於“月光族”而言,不少消費支出都是可以控製的,主要是要養成存錢的習慣。
而這種存錢的習慣,是要從小就開始培養的。可以說,從小沒有“儲蓄罐”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孩子,你要把屬於自己的零錢存進“儲蓄罐”,養成節省“自己的錢”的習慣。
在美國,父母把理財教育看做是“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將讓孩子學會以賺錢、花錢、存錢、與人分享錢財、借錢和還錢為主要內容的理財教育融入孩子整個教育的全過程,使孩子生活在一種具有強烈理財意識的環境裏,逐步形成善於理財的品質和能力。孩子從3歲時起父母就要幫助他開始積攢硬幣的遊戲了,6歲前父母會以孩子的名義在銀行裏為他開個戶頭,讓孩子明白“銀行”不僅是取錢的場所,也是存錢生息的地方。
花錢,絕對是瀟灑的;而儲蓄,卻是辛苦的。天底下的朋友,估計沒有人自願選擇辛苦而放棄瀟灑。但是一個人若沒有嚐過苦盡的滋味,也無法體會到甘來的喜悅。如果你隻是因為愛花錢而難於開始存錢的話,你可以把存錢看成是一個遊戲,快樂的儲蓄遊戲或許能幫助你。
張愛玲說,出名要趁早。儲蓄也要趁早!舉個現代的例子:
小張20歲開始存款,每年存1萬元,連續存5年,共存5萬元;小王30歲開始存款,每年存1萬元,連續存30年,共存30萬元。假如他們儲蓄的錢,每年經過適當投資都會有10%的收益率,而且這10%的收益會自動變成本金,那麼到他們60歲退休的時候,會是什麼樣的結果呢?小張到退休時會有188.7萬元,而小王則有181.9萬元。
一般沒有人會去思考這種問題,就像視覺盲點一樣,沒有人會去注意它。存錢的問題也是這樣,很多人會覺得早存幾年與晚存幾年沒什麼分別,但……結果卻大相徑庭。不錯,很多人會有疑問:小王多存了25萬元,為什麼60歲時拿到的錢反而要少?複利就是其關鍵所在。由此可見,越早存錢,即便存的金額小,長年累月下來也會變成非常可觀的數額。
盡管儲蓄數額與年期因人而異,所謂的投資回報率也受潛在風險及市場環境等因素影響而有差別,但是以上的例子還是給了我們一個重要啟示:儲蓄要趁早,而且隻要認定目標及持之以恒,成功並非難事!
儲蓄的奧秘
當儲蓄成為一個人的本能之後,就該考慮如何在儲蓄的過程中讓積蓄增值,也就是儲蓄的奧秘。巴比倫人會把自己儲蓄的錢放進錢莊,讓自己的錢每4年增加1/4;倒賣貨物,賺取差價;做一個放債人,獲得不菲的利息;甚至是購買房地產,用時間來換取財富。但到5000年後的今天,模仿巴比倫人把錢簡簡單單地存入銀行,或是非法的高利貸……從而得到高額的回報顯然是癡人說夢。如何仿效巴比倫人的智慧,賺得更多的財富呢?下麵將為大家介紹兩種存錢的方法,不要讓你的積蓄躺在銀行裏睡大覺!
十二存單法
小陳結婚不到兩年,和妻子每月的工資合起來有7000塊錢左右。以前還沒結婚時,兩個人都是“月光族”,基本上沒什麼積蓄,所以也談不上理財。兩人結婚時花了不少錢,還貸款買了套房子,每月還要償還房貸,以後生孩子、兩人的養老費用等等,一盤算下來,兩人頭都大了:有太多的地方要花錢了,必須開始存錢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