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黃粱美夢,一場空(1)(2 / 3)

其實,他並不是真正在吃,而是不停地把饅頭掰成小塊,塞進袖口裏麵去。結果,袁克文雖然沒被撐壞,但是卻因為饅頭太燙而把胳膊燙壞了一大塊皮膚。

由此可見,袁世凱在袁家就如同皇帝一樣,是沒有人敢於違抗他的旨意的。

在袁世凱的皇帝作風影響下,他的兒子們,尤其是大兒子袁克定,很早就做起了太子夢。根據現有的史料分析,實際上袁世凱一意孤行地稱帝,跟袁克定的鼓動有很大關係。袁世凱失敗之後,也曾經責罵袁克定“欺父誤國”。

實際上,即便沒有袁克定的鼓動,袁世凱依舊會稱帝,因為他骨子裏已經深種了當皇帝的思想。

據說,有一次,袁世凱老家看守祖墳的一位園丁到袁府報告說,袁家的祖墳上長出了一根紫藤,有一丈多長,蜿蜒盤繞形似一條飛舞的巨龍。園丁於是說,這是個吉兆,象征著袁家會出來一個真命天子,而這個真命天子就是袁世凱無疑。

袁世凱聽說後,高興壞了,重賞了這個園丁。至於他的那些妻妾和孩子們,則同樣歡天喜地,因為在他們看來,自己很快也會成為皇後、貴妃、王子、公主了。

正是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加上各種外在的刺激,袁世凱一步一步地走上了稱帝的道路,最終一去不回頭,弄得個身敗名裂的下場!

哭笑不得的“代表大會’’

袁世凱為了稱帝,先是出賣國家主權,同日本人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接著,又在楊度等人的協助下,於1915年成立了所謂的“籌安會”,目的就是為了給袁世凱的稱帝製造輿論氛圍。

1915年8月14日,籌安會向各省通電。這份通電可以看作是袁世凱準備稱帝的第一份宣言,通電說: “我國辛亥革命之時,人民基於感情,但除種族障礙,未及政治進行,倉卒製定共和政體,國慶是否,不急三思。”

在袁世凱、楊度等人看來,中華民國的共和製其實並不適應中國國情,正是由於實行了這種製度, “國家所曆危險,人民所感痛苦,舉國上下,皆能言之。長此不圖,禍將無己。”

既然會有危險和禍患,那麼應該怎麼辦呢?這份宣言接著說:“美之大政治學者古德諾博士即言君主實較民主為優,中國尤不能不用君主國體。”

換句話說,人家美國的大學者都說了中國該實行帝製,那就真有實行帝製的必要了。作為中國人, “國家之存亡,即為生家之生死,豈忍苟安默視,坐待其亡。”

說到這裏,這份宣言基本的意圖已經很明顯了,就是要在中國倡行帝製。不過,作為馬前卒,宣言還需要交代一下自己:“本會之立,特以持一國之治安,研究君主民主國體二者以何適於中國,專以學理是非、事實厲害為討論之範圍,至範圍以外各事,本會概不涉及,以此為至嚴之界限。將以討論所得,貢之國民。”

不過,籌安會雖然說自己隻是一個研究機構,其實到了28日,他們竟然對國體問題進行了所謂的投票表決。結果是,“一直主張君主立憲”。並且在第二天,還把這個結果向全國公布:“我國撥亂之法,莫如廢民主而立君主;求治之法,莫如廢民主專製而行君主立憲。此本會討論之結果也。”

在籌安會的造勢作用下,袁世凱的稱帝一切都已就緒,就差召開國民大會決議國體了。

於是,在楊度、梁士詒等人的組織下,所謂的“全國情願聯合會”向參政院三次提交了請願書,要求參政院“刪繁就簡”,“另設機關,征求民意”,“以定國體,而固邦基”。

無可奈何之下,1915年10月6日,參政院決定,不再召開國民大會,而改為“以國民會議初選當選人為基礎,選出國民代表,組成國民代表大會,決定國體”。

兩天之後, 《國民代表大會選舉法》公布,這意味著召開選舉“皇帝”的一切法律程序都已到位。於是,10月10日,也就是中華民國的國慶日這天,袁世凱跑出來說,自己正在靜候國民解決國體問題: “本大總統受國民之付托,以救國救民為己任,民所好惡,良用競競,惟有遵照《約法》,以國民為主體,務得全國多數正確之民意,以定從違。”

袁世凱的意思很明顯,就是說他遵照民意,一旦民意要他當皇帝,他就當皇帝。接著,最重要的就是召開代表大會進行“選舉”了。然而,這次選舉絕對是一次令人哭笑不得的選舉。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參加大會的代表根本不是由各個省份選舉產生的,而是經過袁世凱親自圈定。隻有極少數省份可以自定,但是最終都得要袁世凱認為可靠才行。

這些被選中的代表,袁世凱每個人都發給了大洋五百元,作為川資和公費。這明顯就是在拿錢買選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