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馮·布勞恩曾是V-2火箭的總設計師,也是後來“阿波羅登月計劃”的總導演。在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歲月裏,人造衛星計劃尚未被美國政府看重,洲際導彈更隻是一個模糊的影子。馮·布勞恩樂得向普通人推銷他征服太空的宏偉藍圖。1952年3月,在發行量超過1000萬的《科裏爾》
雜誌封麵上,出現了一枚貨運火箭在太平洋上空攀升的瞬間。在內文中,布勞恩設想要建造一個輪輻式空間站,數千人在其中生活。為了向這個太空城運送人員物資,有一枚高度超過24層樓房、重達7000噸的火箭(相當於一艘驅逐艦)充當渡船。火箭的頭兩級配有降落傘,在燃料耗盡後可以在水麵上回收,火箭的第三級帶有翼翅,可以像滑翔機一樣從太空中螺旋式下降,並以飛機的方式著陸。這正是20年後,馮·布勞恩執掌NASA時美國航天飛機的藍圖。甚至,布勞恩對其功能的設想也被後來的航天飛機設計者采納——“望遠鏡主要用於研究宇宙的外層區域,對宇宙的這種測繪將得到在地球上無法企及的成果。
但是這台帶攝影機的望遠鏡也可以轉動,拍攝下麵的地球,這樣一來,‘鐵幕爺也就不存在了……”。這正是後來航天飛機釋放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對地麵進行軍事偵察的預言。不要忘記,布勞恩是一個經曆過戰爭、講究實際的工程師,他在1952年預測“這種航天器可以改裝成一種極其有效的原子彈運載工具……還可以提供軍事史上最重要的戰術和戰略優勢。航天器上的人有充足時間發現敵人發射火箭的企圖,從而有可能在火箭還沒有打到他們之前,就發射反導彈導彈把它摧毀”。
1969年4月,美國宇航局提出建造一種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運載工具的計劃。1972年1月,美國正式把研製航天飛機空間運輸係統列入計劃,確定了航天飛機的設計方案,即由可回收重複使用的固體火箭助推器,不回收的兩個外掛燃料儲箱和可多次使用的軌道器三個部分組成。經過5年時間,1977年2月研製出一架“創業號”航天飛機軌道器,由波音747飛機馱著進行了機載試驗。
1977年6月18日,首次載人用飛機背上天空試飛,參加試飛的是宇航員海斯(C.F.Haise)和富勒頓(G.Fullertorl)兩人。8月12日,載人在飛機上飛行試驗圓滿完成。又經過4年,第一架載人航天飛機終於出現在太空舞台,這是航天技術發展史上的又一個裏程碑。1977年8月12日上午,美國宇航局在加利福尼亞莫哈維沙漠上空成功地進行了航天飛機的第一次大氣試驗飛行。這架命名為“企業號”的航天飛機由一架波音747型飛機托載飛行,到達6736米的高空,指令長海斯點燃一組起爆器,使航天飛機脫離母機。然後,由駕駛員駕駛它繞了一個大圈子。最後,在愛德華茲空軍基地降落。
1981年4月12日,在卡納維拉爾角肯尼迪航天中心聚集著上百萬人。參觀第一架航天飛機“哥倫比亞號”發射。宇航員翰·楊(JohnW.Young)和克裏平(RobertL.Crippen)揭開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頁。這架航天飛機總長約56米,翼展約24米,起飛重量約2040噸,起飛總推力達2800噸,最大有效載荷29.5噸。它的核心部分軌道器長37.2米,大體上與一架DC-9客機的大小相仿。每次飛行最多可載8名宇航員,飛行時間7~30天,軌道器可重複使用100次。
探秘月球的“阿波羅”
總結一下美國和蘇聯在20世紀50年代末到70年代,月球探測經過的一些非常艱難的曆程。開始是擊中月球,但這是非常艱難的——38萬千米遠的距離,而且要很準確地落在月球上。蘇聯科學家曾經有一句話,說這就好像是在幾千米以外用手槍打一隻蒼蠅。月球距離地球確實非常遙遠,也是很難控製住的。擊中月球以後就是逼近月球,然後就在月球上硬著陸、軟著陸,最後進行環月飛行,然後是載人環月飛行,然後是載人登上月球,取樣返回地球,大約經過了一個將近20年的漫長的探索過程。
一張美國宇航員把美國國旗插在月球上的照片,讓很多人流傳說“阿波羅”登月是假的,最主要的一個證據就是這麵旗幟竟然在月球上飄揚,因為月球上沒有風,沒有大氣,旗幟怎麼會飄揚?大家看到這張圖後,這個疑問是可以解決的。因為這麵旗幟是用一根杆子撐起來的,撐得不很整齊,所以看起來像飄揚。實際上就像我們打傘一樣,是撐開插在月球上的,隻不過沒有撐直就是了,所以這個旗幟顯得有點飄揚,但這絕不是“阿波羅”沒有登上月球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