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人類的航天史(3)(2 / 2)

“麥哲倫號”從1990年8月10日至1994年12月12日一直圍繞金星進行探測,最後在金星大氣中焚毀。

1990年2月飛往木星的“伽利略號”探測器途徑金星,成功地拍攝金星的紫外和紅外波段的圖像,照片上顯示金星大氣頂部的硫酸雲霧透過紫外光非常突出。

雖說金星空間探測碩果累累,但仍然有許多待解之謎。譬如說,金星上確曾有過海嗎?金星上的溫室效應是在什麼時候、怎樣發生的?目前金星表麵是經過大規模的火山活動而重新形成的嗎?金星大氣的精確化學成分是什麼……據報道,2001年日本文部科學省宇宙科學研究所製訂出一個金星探測計劃,在2007年用M-5火箭發射金星探測器,它在2009年進入圍繞金星的大橢圓軌道,其近地點約300千米,遠地點約60000千米;它通過攜帶的5台可穿透金星大氣的特殊紅外攝像機、紫外攝像機探測金星大氣和地質構造。未來的金星探測需要長壽命的登陸艙、專門的下降探測裝置、遙控探測氣球以及監視金星大氣的軌道器等。

人類探索木星的進程

迄今為止,人類共發射了4艘宇宙飛船,即“先驅者”10號、11號,“旅行者”1號和2號前往木星探測。

“先驅者10號”於1972年3月2日上午發射升空,一路上考察了行星際物質;1973年12月3日與木星會合,在離木星13萬千米處飛掠而過,探測到木星規模宏大的磁層,研究了木星大氣,送回300多幅木星雲層和木星衛星的彩色電視圖像。

“先驅者11號”飛船於1973年4月6日發射,1974年12月5日到達木星。

它離木星表麵最近時隻有4.6萬千米,比“先驅者10號”近兩倍。送回有關木星磁場、輻射帶、重力、溫度、大氣結構以及4個大衛星的情況,並按地麵指令調整航向,飛越在地麵因視角不合適而難於觀測的木星南極地帶。“先驅者11號”在完成任務後,向著土星飛去。

1977年8月20日和9月5日,美國又相繼發射了“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飛船。這兩艘飛船在儀器設備方麵比“先驅者”10號和11號先進。

“旅行者1號”於1979年3月飛臨木星,在3天之內探測了木星和4個伽利略衛星,以及木衛五,拍攝了數以千計的彩色照片,並進行了一係列科學考察。

“旅行者2號”於1979年7月飛臨木星,對木星進行了考察。兩艘飛船在離開木星後,還要繼續探測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然後飛出太陽係,到茫茫的宇宙中去尋找知音。

人類探測水星的進程

盡管水星是地球的近鄰,但人類對於它的了解卻非常有限;對它的探索也僅在幾十年前進行過唯一的一次。水星究竟是怎樣形成的?它的上麵到底有沒有水?為什麼它的密度如此之高?一係列的問題都有待解答。

1974年3月,“水手10號”實現了人類與水星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它3次飛過水星上空,拍攝下了數千張水星表麵的圖片。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水手10號”隻拍攝下了水星的遠景和其表麵45%的圖片,而這個星球另一半究竟是什麼樣子,對人們來說,依然是個謎。

隨著航天器隔熱技術和計算機技術的發展,時隔30年後,美國宇航局終於再次向水星發射了一架航天器——“信使號”,對這顆神秘星球展開探索。

因為水星與太陽的距離過於接近,地球上的觀測設備和太空中的哈勃望遠鏡等麵對強烈的陽光照射,都難以對它進行直接觀測,因此,這次發射“信使號”的探測行動意義重大。總重量1100千克,體積相當於一輛普通SUV汽車的“信使號”探測器,是由NASA投資開發、美國卡內基學院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應用物理實驗室主導負責研製;先後有6個國家的20多個研究機構提供了重要的幫助。

“信使號”探測器總成本4.27億美元,總重量1100千克(探測器主體500千克+推進器600千克),主體體積1.27米伊1.85米伊1.42米(長伊寬伊高)。

為了讓探測器適應水星特有的大氣環境和高溫,科學家作出了一係列的嚐試,並最終製造出了“全副武裝”

的“信使號”。

2004年美國東部時間8月2號淩晨,北京時間2號下午,“信使號”探測器,搭乘“德爾塔2號”

火箭,飛向水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