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人類的航天史(4)(1 / 2)

在2006年10月年和2007年6月,“信使號”兩次經過距離水星最近的行星——金星,尤其是第二次到達距離金星表麵300千米的上空。這一過程為科學家更好地調整“信使號”的飛行方式和傾斜角度打下基礎,從而順利地進入水星軌道。

據悉,2008年1月和10月以及2009年9月,“信使號”3次接近水星運行軌道,拍攝下日光照射下的水星圖像;同時科學家借這幾次機會對“信使號”

的工作方式做最後的測試和調整。最終在經過近7年的漫長飛行旅程之後,“信使號”在2011年3月正式進入水星的運行軌道,開始為期一年的觀測和記錄工作。

根據計劃,“信使號”的探索工作於2012年3月正式結束,而科學家對於“信使號”搜集的所有數據的分析和結論,將要等到2013年才能完成。

雖然人類至今對水星還知之甚少,但“信使號”的發射,以及其他正在進行中的水星探索計劃讓我們相信,對水星的深入了解已經指日可待。

人類探索火星的進程

人類使用空間探測器進行火星探測的曆史幾乎貫穿整個人類航天史。幾乎就在人類剛剛有能力掙脫地球引力飛向太空的時候,第一個火星探測器也開始了它的旅程。最早期的探測器幾乎都失敗了,而對火星的探測也就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中不斷前進。

蘇聯在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上天5年以後,就開始了火星探測。1962年11月,蘇聯發射了“火星1號”探測器,1963年6月13日飛躍火星,獲得了太陽風、行星際磁場和流星體的探測資料,這是人類首次成功的火星探測飛行,揭開了人類探測火星的序幕。但是當1963年3月21日它飛行到距離地球1.06億千米的距離時,卻與地麵永遠失去了通信聯係。3天以後,蘇聯的又一枚探測器升空,這枚探測器同樣麵臨著失敗的命運,僅僅到達環繞地球軌道,此後火箭未能再次成功點火,兩個月後墜入地球大氣層燒毀。

1964年,美國也先後向火星發射了兩枚探測器“水手3號”和“水手4號”。“水手3號”於12月5日發射升空,是美國發射的第一枚火星探測器,然而探測器的保護外殼未能按預定計劃成功與探測器分離,導致探測器偏離軌道,最終導致失敗。“水手4號”於12月28日發射升空,這是有史以來第一枚成功到達火星並發回數據的探測器。

“水手4號”是八角柱形,裝有四塊太陽能電池板和攝影裝置等,全重261千克。“水手4號”從地球出發安全飛行了8.5億千米,於1965年7月14日從距離火星9650萬千米處飛過。它拍攝了22幅火星表麵的照片,用無線電遙傳回地球。“水手4號”拍攝的地帶是火星北半球的普羅彭蒂斯地區,並在亞馬遜沙漠越過火星赤道,廣及南半球的錫倫海、奎登奇斯海等。在“水手4號”發回的照片中,科學家發現了與月球表麵類似的密布的大小環形山,發現的僅有300座。以後又進行了更為詳盡的考察,火星上的環形山總數大概有數萬座。

也就是說,火星的地形不及地球平坦,更近似月球。

此後,“水手4號”又在環繞太陽軌道上花費3年時間對太陽風進行探測。

“水手4號”發回的數據表明火星的大氣密度遠比此前人們認為的稀薄。

“水手4號”拍攝了火星照片之後,就形成了圍繞太陽旋轉的人造衛星,它攜帶的太陽能電池能把陽光轉變為電能,今後仍能與地球保持聯係。

1967年9月14日,美國宣布,在7分鍾裏,“水手4號”至少被17顆隕石擊中,探測器機體上被撞開幾個洞,但並未發生嚴重故障。

1971年12月,蘇聯的“火星3號”飛船的登陸艙在火星上軟著陸。1976年7月20日和8月7日,美國的“海盜1號”和“海盜2號”飛船的登陸艙分別在火星上著陸成功。登陸艙主要進行了生物探測試驗,兩個登陸艙的著陸點都選擇在估計水分較多,生命存在可能性較大的地方。

美國的“火星探路者”飛船代表了火星探測的重要階段。火星在地麵工作人員的遙控下在火星上行駛,實現了對火星較大範圍的移動考察。

“火星探路者”於1997年7月4日在火星上名為“戰神穀”的地區著陸,7月6日淩晨1時59分,“漫遊者號”探測車駛下飛船的坡道,踏上火星表麵。

這是人類的車輛首次在火星大地上行駛。數小時後開始傳回火星表麵的彩色圖像。1997年11月4日,“火星探路者”飛船正式結束使命,它總共傳回有關火星地貌、日出和日落的9669幅照片,取得了許多重要的科學成果。

1999年3月,美國發射的“火星全球勘探者”飛船開始對火星繪圖,並收集火星形態、地貌、重力、天氣和氣候、表麵和大氣層以及行星際磁場的數據,每7天完成一次對火星全球的繪圖。至2001年4月,“火星全球勘探者”飛船圍繞火星運行了1萬多個軌道周期,發回的探測數據已經超過了此前曆次火星探測成果的總和,僅NASA在網上公布的火星全球勘探者飛船拍攝的照片就已超過6.7萬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