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軍事航空器的發展(5)(2 / 3)

計劃製訂之後,軍方開始召集誌願飛行員。

1942年4月18日,載著16架B-25的“大黃蜂”號航母從舊金山起航,向目標地——離日本本土800海裏的北太平洋駛去。途中航母被一艘日本漁船意外發現,轟炸編隊不得不提前起飛。16架B-25起飛之後,“大黃蜂”航母立刻返航。轟炸機則撲向東京、神戶、橫濱和名古屋四座城市。

這次轟炸對日本造成的損失非常有限,而且這16架轟炸機在完成任務之後全部損毀,但是這次轟炸對日本人士氣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同時,這次轟炸促使日本在準備不足的情形下發動搶奪中途島的戰役,並最終在中途島慘敗,逆轉了太平洋戰場上的局勢。

B-29轟炸機

波音B-29是美產四引擎渦槳轟炸機,號稱“超級空中堡壘”,是整個“二戰”中最傑出的重型轟炸機,在“二戰”期間多次重大戰役中大顯神威。B-29轟炸機在當時創下了多個轟炸機之最:最大載彈量9噸、最遠航程6000千米,在萬米升限的高空還能以600千米/小時的速度巡航。

B-29不單是二次世界大戰時各國空軍中最大型的飛機,同時也是當時擁有各種最新科技的武器之一。在B-29上使用的新科技包括加壓機艙、中央火控、遙控機槍等。B-29是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對日本城市進行焦土空襲的主力,很好地完成了美國陸軍航空軍“讓戰火在敵國的領土上燃燒”的戰略轟炸意圖,摧毀了日本的戰爭基礎,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同時,在日本投擲的兩顆原子彈也是由B-29轟炸機完成,日本對B-29的稱呼因此變成了“地獄火鳥”。

B-29設有10個乘員座位,機身長度為30.2米,翼展為43.1米,高度為8.5米,翼麵麵積為161.3平方米,空載重量可達33800千克,滿載重量可達54000千克,最高起飛重量為60560千克。B-29的動力裝置為4個萊特R-3350-23超級增壓星形發動機,每個發動機的功率可達2200匹馬力(1600千瓦)。B-29的最大速度為574千米/小時,作戰續航距離為5230千米,實用升限達10200米。主要型號有B-29A、B-29B、B-29D、XB-29、YB-29、B-29“生產型”等。

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

B-52轟炸機又名B-52“同溫層堡壘”戰略轟炸機,是美國空軍服役時間最長的亞音速遠程戰略轟炸機。它由美國波音公司研製,主要用於執行遠程常規轟炸和核轟炸任務。B-52從1948年10月開始設計,1952年第一架原型機首飛,1955年6月生產型B-52B開始裝備部隊,先後發展了A、B、C、D、E、F、G和H等8型。B-52於1962年10月停產,共生產744架。現在仍在服役的是B-52H。

外形尺寸:翼展56.4米,機長48.5米,機高12.4米,機翼麵積371.50平方米;機翼後掠角35毅;主輪距2.41米,前主輪距15.48米;武器艙容積23.53立方米。重量及負載:空重8325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219600千克,可攜帶約31500千克各型彈藥。

最大時速:在6313米時為每小時639英裏(1028千米)或為0.91馬赫;巡航速度:525英裏/小時(845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5151米;最大航程:14080千米(無空中加油);帶4540千克彈藥時作戰半徑是4880英裏(7854千米);機組:5人。

作為美軍第一種真正的洲際戰略轟炸機,B-52沿襲了B-47的氣動外形。B-52采用大展弦比後掠上單翼、低平尾、單垂尾、翼下成對吊裝8台噴氣發動機的布局形式。

機翼采用懸臂式上單翼布局,大展弦比,平麵形狀呈梯形,機翼蒙皮是變厚度的,撓性較大。機翼後緣裝有富勒襟翼,放下的最大角度為50毅。機翼為抗扭盒形結構,左右翼根固定在穿過機身並與之等寬的中央翼段上。機翼前、後大梁根部用大螺栓與機身加強框連接。

固定前大梁的機身框。

B-52采用細長的全金屬半硬殼式機身結構,側麵平滑,截麵呈圓角矩形。前段為氣密乘員艙,中段上部為油箱,下部為炸彈艙。後段逐步變細,尾部是炮塔,其上方是增壓的射擊員艙(在G、H型上取消)。射擊員艙與前機身乘員艙有一條通道。機身撓性很大,因此停機時機身兩端分別下垂大約25毫米,同時蒙皮出現斜向皺紋,升空後方消失。

B-52翼下裝四組八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兩台發動機間裝有防火隔層,每台發動機都裝有馬鞍形滑油箱。兩個外掛點和兩個副油箱外掛點。機頭下的兩個突起物是紅外夜視儀器,用於夜間或惡劣氣候條件下低空突防和確定目標。B-52H裝8台普惠公司的TF33-P-3/103渦輪風扇發動機,分4組分別吊裝於兩側機翼之下,單台推力7650千克。H型機內裝油量為174130升。空中加油受油口在前機身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