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至少在最近兩年內,“引路”活動可能因第64中隊在內利斯基地執行的任務太多而無法實現。2004年,僅為支持F/A-22的作戰試驗和戰術開發,該中隊就在內利斯基地飛行了大約300個架次,共700小時。該中隊全部12架F-16的年飛行時數通常高達2500小時。第64中隊麵臨的一個挑戰是由於美空軍麵對的主要威脅已發生變化,它也必須與時俱進,而不能再通過模擬蘇聯戰鬥機來提高美空軍的作戰能力。為此,美空軍已在內利斯基地建立了一個新的“對手戰術群”,它包括“紅旗”演習的有關建製、第64中隊和1個情報中隊。
據稱ATG最終還將吸收空間戰和信息戰領域的專家,從而實現全麵的威脅模擬。迄今為止,第64中隊仍采用蘇聯依靠集中式地麵指揮控製體係的空戰模式,編有經驗豐富的地麵控製截擊指揮官。然而,美空軍潛在的對手,即使裝備著蘇聯/俄羅斯的米格-29和蘇-27戰鬥機,其作戰模式也都在逐步向西方靠近,即更加重視飛行員的自主性並正在形成空中作戰體係。盡管哈夫曼認為,這些潛在對手在行政係統上仍然是高度集中和受控的,但有跡象表明某些國家正在給予飛行員更大的空戰自主權。例如,在2004年2月16日至27日的美-印“對抗-印度”2004演習中,美空軍參演的F-15C飛行員對印度米格-29和蘇-30的飛行員所表現出的靈活性和能力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哈夫曼表示通過這次演習,美空軍看到了一個很有能力的國家,許多很有能力的非美製裝備。而作為這次演習的結果,第64中隊正在持續改進和升級其戰術中。
基本技術數據如下。
機長:19.45米
機高:5.65米
翼展:13.05米
空重:12973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0845千克(製空戰鬥機20244千克)
最大燃油重量:6103千克(機內),9818千克(外掛,2個保形油箱和3個副油箱)
最大外掛武器載荷:10705千克
進場速度:232千米/小時
實用升限:18300米
起飛滑跑距離:274米(截擊)
著陸滑跑距離:1067米(截擊,不用減速傘)
最大續航時間:5小時15分鍾(無空中加油),15小時(空中加油)
轉場航程:5745千米(帶保形油箱),4631千米(不帶保形油箱)
F-16“戰隼”輕型戰鬥機
F-16“戰隼”輕型戰鬥機,美軍主力輕型戰鬥機。1972年1月,美國空軍正式提出“輕型戰鬥機”研製計劃,目的是驗證在戰鬥機上采用新技術,並沒打算真的搞一個投產型號。可是四個月後,卻從五家參加投標的公司中選定通用動力公司的401和諾斯羅普公司的P600兩個方案,並簽訂合同要求兩家公司各製造兩架原型機,進行試飛競爭。通用動力公司的401方案軍用編號為F-16;諾斯羅普公司的P600軍用編號為F-17,原型機製成後,經過一年時間的競爭試飛。
1974年4月,美國政府決定從中選擇一種繼續發展,使之成為實用的輕型戰鬥機,與重型戰鬥機F-15搭配使用,以彌補由於後者複雜昂貴而造成的購置數量不足,後來人們稱此為“高低配置”。這一決定是美國空軍原本沒有預料到的,因此F-16的出現可以說是有些偶然因素。1975年1月,美國空軍宣布通用動力公司的F-16中選,這就是F-16戰鬥機的由來。而F-17雖然敗陣,但是在後來的海軍“高低配置”選擇中,卻又擊敗了F-16,成為了後來的F/A18戰鬥機(主要的一個原因是海軍認為單發動機的F-16安全性不夠,不足以應付嚴格的航母起降要求)。
第一架F-16原型機於1973年12月出廠,1974年2月首次試飛。F-16生產型於1976年12月首飛,1978年底開始交付部隊使用。現已成為美國空軍的主力戰機之一。國外用戶包括比利時、丹麥、荷蘭、挪威、以色列、埃及、希臘、土耳其、巴基斯坦、韓國、泰國、新加坡等國家,而中國台灣省也有訂購。
難怪F-16有“國際戰鬥機”之譽。
F-16的外形據說是從50多種方案中挑選出來的,采用懸臂式的中單翼,平麵幾何形狀為切角三角形。前緣有隨迎角和飛行速度的變化而自動下偏以改變機翼彎度的襟翼,采用這種設計可使飛機在大迎角時仍保持有效的升力係數,從而提高飛機的機動能力。
後緣有全展長的襟副翼,既可像普通襟翼那樣起增加升力的作用,又可以左右差動進行橫向操縱。翼根前緣是大後掠角邊條,可改善大迎角時的氣動性能,同時可減輕飛機的結構重量。F-16的外形相當漂亮,很有明星風範,也成了美軍“雷鳥”表演隊的專用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