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型人格障礙(borderlinepersonalitydisorder,BPD)是一種嚴重的心理疾病,病患在情緒、人際關係、自我形象意識和行為上極度不穩定。這種不穩定性時常會破壞病患的家庭和工作,以及與他人的關係,影響正常的生活。病患無法控製和調節自己的情緒,最早曾被認為是在精神錯亂症的邊緣。邊緣型人格障礙的患者常常並發抑鬱症或焦慮症,發病率在成年人中大約2%,其中以青年女性為多。病患中有很高比例的自傷和自殺傾向。病患經常需要長期深度的專業精神醫學治療,20%的病患需要住院。在治療幫助下,很多病人會逐漸康複,並最終能夠過上豐富完整的生活。
抑鬱症或兩極性情緒失調症的病人一般會持續同一種情緒長達數周;而BPD患者則可能在數個小時到一天的時間內經曆激烈的憤怒、抑鬱和焦慮的情緒動蕩。不少病患通過濫用酒或毒品幫自己忍受情緒的強烈波動。
另一個常見的症狀是認知他人和自我意識上的扭曲。很多BPD患者覺得自己本性很壞,不可救藥,一錢不值;或者覺得自己永遠是受害者,受他人不公平的誤解、錯待。很多病人有種強烈的空虛感,迫切地需要跟別人建立精神依附的關係。這些症狀在BPD患者感覺孤立和缺乏社會交往的時候尤其嚴重。
BPD患者的社交關係經常極度不穩定。很多患者需要跟別人建立濃厚而激烈的依戀和依附關係,從他人身上得到一絲自身的安全感。但是,他們對親友的態度經常從理想化(極度的尊敬和愛慕)急速轉為憎惡和對立。特別是旁人無意言行中暗示提及輕微的分離和拉開距離,小小的意見衝突,病患很可能將之理解為被拋棄被背叛,產生極其強烈的感情反應,並憤怒指責其他人對自己不關心不體諒。
一個常見的症狀是,BPD患者看待他人和自己隻有黑白兩個極端,不是我的親人就是我的死敵,不是愛就是恨,難以處理中等程度的人際關係。正因為如此,患者跟他人的關係常常在兩個極端搖擺。患者對任何拒絕和離棄的跡象極度敏感,極度不安全,他人度假、出差或者計劃的忽然改變,也可能引發他們的強烈憤怒和悲痛。這種害怕遺棄的情緒根源可能是,當親人不在場的時候,患者眼不見心更煩,感覺與他人的紐帶徹底斷裂。
治療
邊緣型人格障礙是最讓專業人士頭痛的問題之一,近幾年BPD的治療手段有所提高。集體型的和一對一的心理療法對不少病人有一定程度的療效。在過去的15年中,認知行為療法,特別是一種叫做辯證行為療法的方法對BPD有一定療效。針對具體症狀的藥物有一定效果,例如抗抑鬱和抗焦慮藥物一般對於抑鬱、焦慮有所幫助,當病人有扭曲思維時,抗精神失常藥物也有些效果。
病因
跟大部分精神疾病一樣,BPD具體病因我們還不知道。環境和基因可能共同起作用。研究證明,部分BPD患者幼年期間曾經有被虐待、忽略或者遭遇分離的經曆。40%-71%的BPD患者說他們曾經受過幼年性虐待。研究認為BPD病症是個人生理的脆弱因素和環境壓力、幼年時期遭受的忽視和虐待以及青少年期間遭遇一係列引發失常事件的共同結果。
一些神經學研究發現,控製情緒的神經線路裏的生理缺陷跟衝動行為、缺乏情緒控製的症狀有直接關係。大腦中有一個叫做杏仁核的結構,是調節中介負麵感情的重要部分,當杏仁核接收到其他神經線路發出的危險信號時,這個部分會發出恐懼和高度警惕的全麵信號,刺激全身各個係統進入戰鬥狀態。額葉部分(特別是前額葉皮層)一般起到控製和分析恐懼警惕的感情反應。兩個係統之間如果失去平衡,負麵感情和恐懼的係統過分活躍而前額葉係統不能有效地控製和降低過度反應,就會產生持續的感情衝動和激烈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