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唐代時,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泛舟渡海,來到中國,見九華山峰巒疊起,是修道的好去處,於是在山中擇地而居,潛心修行。據說他那時雖已六十歲,但身體異常健壯,“項聳奇骨,軀長七尺,而力倍百夫”(唐費冠卿《九華山化城寺記》)。他選擇東崖岩石,終日坐禪誦經,後被山民諸葛節發現,民眾大為感動。其事跡傳開後,得到本地閔姓山主等人的捐助,於是建寺廟,辟道場。金喬覺去世後,葬於神光嶺的真身寶殿,俗稱“肉身塔”。據《宋高僧傳》、《重僧搜神記》等稱,金喬覺“趺坐函中,遂沒為地藏王”,過了三載,“開函視之,顏色如生,舁之,骨節俱動,若撼金鎖焉,隨(遂)名金地藏”。因其生前篤信地藏菩薩,而且傳說其容貌酷似地藏瑞相,人們便認定他是地藏菩薩轉世。九華山也就被認為是地藏菩薩道場。而對地藏菩薩的信仰,在民間也日益流行。每年農曆七月三十日,即傳說的地藏菩薩誕辰之日,各地前來九華山朝拜的信徒絡繹不絕。
金喬覺(公元630——729年),生於新羅國王族。生而相貌奇特,頂骨聳出特高。臂力甚大,可敵十人。為人心地慈善,穎悟異常,嚐自誨曰:“六籍寰中,三清術內,唯第一義,與方寸合。”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喬覺時年二十四歲,出家剃發為僧,唐代的中國佛教,如日麗中天,吸引了一些日本、新羅、高麗、百濟等國的僧人來華求法。金喬覺出家後,即攜白犬善聽航海來華。至安徽省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見山峰狀如蓮花、峰巒聳秀,山川幽奇,便登高覽勝,歎為稀有。遂於此山深無人處,擇一盆地,棲居岩洞。渴飲澗水,饑食白土(此土白而膩細,俗稱觀音土)。常被毒蟲傷螫,亦端坐無念,置之泰然。地藏素願寫四大部經,遂下山,至南陵,俞蕩等人寫獻,得以歸山。至德年初。地方紳士諸葛節率村人登山,見深無人跡處,有一和尚,坐禪於洞穴內。洞旁有一破鍋,存在殘粒和著白土,生活異常清苦,大為驚異。詢知此乃新羅王子,遠來求法。諸葛節等人,深愧未盡地主之誼,遂發心倡議為地藏比丘建造禪宇。時九華山地為閔讓和所有,建寺須請其施舍山地。閔公堅信佛教,素懷慈念,樂善好施。每齋僧百名,必虛一位,請洞僧地藏比丘,以足其數。聞知諸葛節等人要在此建造寺院,自然十分歡喜,樂意捐助山地。閔公對金喬覺說:“九子山頭的土地,盡為我有,任意所需。”金喬覺答曰:“一袈裟地足矣。”閔公許之。金喬覺遂將袈裟一展,遍覆九子山峰。閔公見狀甚喜,盡將所蔭之地施與金喬覺建大道場。並遣其子出家,法名道明。後來閔公亦舍俗離塵,禮其子道明為師。現今所見地藏菩薩像,左道明,右閔公。寺院建成後,各方學者雲集此山,特別新羅國的僧人,來此日多。因國內外僧眾鹹集於此,生活即發生困難。金喬覺於山中掘石得土,其色青白,細如麵粉,供眾食用。寺中僧人為求法而來,雖然一些人餓得皮骨相連,被人稱為“枯槁眾。”但是他們在金喬覺的領導下,團結、精進,一心向道,以苦為樂。後新羅國王得知金喬覺在九華山開辦道場,即派人運糧供養。金喬覺於開元十六年(公元729年)七月三十日夜成道,時年九十九歲。旋即召眾告別,罔知攸往。但聞山鳴石隕,扣鍾嘶啞,跏趺而滅。其屍坐於函中,三年開將入塔,顏貌如生。舉起則動骨節,若撼金鎖。乃立小浮圖於南台,此即金喬覺生前宴坐之地。這就是九華山建寺之因緣。由斯九華山與普陀山、五台山、峨嵋山齊名,並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是全國佛教徒朝拜的聖地。金喬覺被人們認為是地藏菩薩的化身,每年七月三十日,九華山香火鼎盛,深為民眾所信仰。
而我們的教派就來源於這個事情的傳說,我們的教派是一個帶發修行的苦行僧創立的,這個教派就是為了普度眾生而創立的教派,利用一些法術來達到我們的目的,去教化那些冤魂厲鬼,我們教派的唯一宗旨就是讓世界上再也沒有一個鬼魂存在,這就是我們的教義,你明白了麼,我似懂非懂的點了點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