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新世紀,互聯網蓬勃發展,2000年學校啟動校園網建設工程,由蘭州一家網絡集成公司承建,信息點布到了所有的辦公室和家屬樓住房。辦公樓和家屬樓建樓時是沒有預設網線的,需要在樓板和牆麵上打孔穿線。我們一幢樓一幢樓、一單元一單元地查看,設計布線圖。樓板上打孔時,為了降溫需要注水,孔一通,汙水就順著天花板灑下來,泥水到處都是,但住戶們出奇地寬容,盡管那時擁有計算機的家庭為數不多,可發展和進步是大家所渴望的。
2008年,學校“升本”改建,規模擴大,布局調整,原圖書館大樓改造為計算機樓,七零八落的計算機房終歸一處。過去二十年的時間,從6台到1000多台,變化之大當初未曾想,二十年之後,又會是怎樣一幅景象呢?……
作者簡介:劉昉,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國有資產管理處處長,副教授。
陽光與春雨
王毅
合作師專的學生大多來自偏遠的民族貧困地區,貧困學生人數眾多。學校通過各種渠道采取多種措施資助貧困生,幫助他們順利完成學業。國家貸款、國家獎學金、社會獎學金等各種獎助學金,如同陽光,溫暖著他們的身體;如同春雨,滋潤著他們的心田……
有一位回族女同學,入校時已經三十二歲了,她當了多年民辦教師,丈夫不幸去世,還有一個八歲的孩子。孤兒寡母,十分可憐,但這位同學克服困難,努力學習。學校解決了她的學雜費,幫助她順利完成了學業。如今,這位同學繼續從事教育事業,為孩子們點燃希望的燈火。
08年5月12日,是一個應該終生銘記的日子。在這次震驚世界的大地震中,甘肅隴南也遭到了嚴重毀壞。在這次地震中有一位女孩失去了父母,失去了自己的家園,成了孤兒。可她並不孤單,學校就是她的家園,老師和學生都是她的親人。她通過綠色通道順利進入我校學習,生活也得到了妥善安置。
殘疾學生,更需要我們的關懷。有一位同學下肢殘疾,行動十分不便。學校爭取社會資助,幫他裝上假肢。從此,課堂上有了他熟悉的笑臉,操場上有了他熟悉的身影,宿舍裏有了他熟悉的歌聲。
幾百元錢,對有些人來說也許是微不足道的,但對於貧困生來說,真是雪中送炭。這些錢能夠幫助他們買一些書籍或是解決幾個月的夥食,在關鍵時刻拉他們一把,能夠幫助他們順利度過難關。受到資助後,他們更加刻苦學習,更加關心集體。助學金不僅僅是物質上的幫助,更是精神上的激勵和支持,這將成為他們寶貴的精神財富。他們會在感恩與回報中努力地學習和工作,一生在感動與溫暖中前行。而且,會把這種感動與溫暖傳遞給別人,播灑到天涯海角。
資助貧困生的另一重要渠道是勤工助學。他們有的打掃衛生,使我們的校園更加整潔;有的幫助食堂洗碗切菜,使同學們能夠吃到可口的飯菜;還有的做家教,幫助孩子們學習功課。他們是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幹。在勞動中學會了自強自立,鍛煉了自己。這些同學走向社會後更能經得住風雨,更能受得起雪霜。
在今天這樣一個物質豐裕的時代,自卑和貧困往往是一對孿生姐妹。即使自己沒有攀比和虛榮心理,因為貧困,很難和其他學生融為一體。學校通過心理谘詢、思想政治工作進公寓、豐富的文體活動等方式幫助他們克服心理困難。他們像快樂的小鳥,在藍天白雲下快樂飛翔,自由歌唱。他們心頭的陰雲一掃而光,春風洋溢在臉上,鮮花怒放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