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1 / 3)

參加電聲樂隊的活動是我的業餘工作,團委每天下午4:30至6:00組織排練。在樂隊裏馬書記是核心人物,是樂隊的指揮兼電子琴手。在生活上又是我們的老大哥,處處幫助和關心我們,大家都對他非常尊重。在他和樂隊成員的共同努力下,樂手之間在很短時間內就能夠默契配合。當時學校的大多數青年教師沒有電視可看,更不要說電腦,文化生活十分單調。師專教師工資低,找對象很困難。為了穩定教師隊伍,學校決定一箭雙雕,每個周末辦一場免費交誼舞會,邀請州上女職工多的單位領導和職工參加。為了吸引更多單位的領導和職工參加學校的舞會,鍛煉和提高樂隊的實力,我們還不時去校外演出。每次晚上演出結束,都已夜深入靜,我們才騎自行車回家。有時遇上黑夜,伸手不見五指,隻好推車回家。一個人在夜裏是不敢獨行的。記得有個月光皎潔的夜晚,當我和樂隊的範老師行至農科所附近,路邊跑著一隻狼,尾巴是向下垂的。我說是隻狼,可範老師說是狗。當我們行至師專門口時,頂上傳來了野狼的嚎叫聲,我倆真是毛骨悚然。經過長期的鍛煉,我們樂隊的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常聽人誇獎說師專的樂隊比歌舞團的都要好。我想,好不好倒是其次,但每當教職工在我們演奏的美妙樂曲中翩翩起舞時,心中總會喜悅激動。1991年12月我們樂隊參與的我校節目在全省大學生藝術周上榮獲團體一等獎,為學校爭得了榮譽。我個人也在理工大學、師大、交通大學、經管學院等高校的千人大禮堂表演了長號獨奏,現在回想起來仍然無比自豪,覺得受再多的苦也是值得的。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轉眼之間,學校已由我進校時的300多學生增加到7000多學生,教職工從不足百人增加到近500人。學校的辦學實力明顯增強,辦學規模不斷擴大,社會聲譽顯著提高。如今,能在師專工作己成為教職工的驕傲,社會人士的向往。然而,我們要充分認識到,學校今天的成就離不開幾代師專人苦中尋樂、苦中奉獻、苦中奮進的精神,我希望這種精神能夠得到傳承,衷心祝願學校的明天更美好。

作者簡介:李衛平,甘肅民族師範學院工會常務副主席,副教授。

體育場的變遷軼事

魏曙光

我於1986年畢業於蘭州師專體育係體育教育專業,並分配到合作師專任教,於教師節的前一天報到,第一次來合作與報到的情境終身難忘,那時對合作一無所知,長途汽車從蘭州出發顛簸8個多小時到合作的依毛梁,這時需要停車加油,當我從車下來時,天氣有點暗,第一感覺就是走到天邊,似乎伸手就可以觸摸到天,天好藍,往合作的方向望去什麼也看不到,隻有連綿起伏的山巒,心裏一下子就變得淒涼,我怎麼到一個無人煙的地方工作來了,城市的影子都沒有,當一陣冷風吹來,我感到眼上有點冰冷,伸手一摸,才知自己不知什麼時候流著眼淚,自己就像懸崖絕壁上一棵孤立無援的鬆樹,這時可以說六神無主,好在汽車加油回來,打斷了我的思索……。下了山才看到城市的樣子,到處都是磚紅色,來到人事處報到,快要下班了,人事處的人說,現在沒有房子,需要到甘南招待所住,我一個人到住到招待所,人生地不熟,隻有以淚洗麵……。

第二天到體育教研室報到,接待我的人是現在已退休的劉生文教授,見到他的第一影響是臉特黑,後來才知這就是高原的特色,紫外線太強的緣故。他說話聲音宏亮,性格開朗,對人特熱情,他向我介紹了學校的情況,了解到與我一起分配來的還有西北師範大學體育係的高守清,現在他調到河西學院。得知我們三人都是外地人後,自己的情緒慢慢穩定了下來。

1985年,合作師專的校園是一塊高低錯落的草地。第一年劉老師帶領學生在現在逸夫樓的位置整理出來了兩塊籃球場和兩塊排球場,隻能維持教學之用,這還得每天起來進行整理才能上課,因為晚上會有特多田鼠拱土,使地變得很鬆軟,運動時,容易受傷,需要不停平整。早操沒有場地,就在校門口的馬路上出操。沒有足球場,我們到當周溝的草坪上踢足球。不過,正好體現了自然主義體育思想。

1986年,在劉老師領導下,我們3人繼續平整場地,與學生一起吃苦耐勞地整理好了現在逸夫樓這塊有較大坡度差的場地,安裝了許多體育器材,我們可以教學,出操和進行課外體育活動。另一方麵,我們根據甘南的氣候特點,想在冬天開設一些冰上項目,由於校內有一股河流,想搞一個天然冰場,就把水引到現在體育館這塊場地上,當時那兒是一個大坑,可我們對甘南氣候變化與冰場的場地要求都不是很清楚,想法很幼稚,吃了不少苦,但造出來的天然冰場無法應用,因為甘南的氣候是早晚溫差大,陰陽麵溫差大,造出的冰場是太鬆軟,硬度不夠,冰刀很容易卡住,白天無法使用,晚上又沒有時間,同時,由於土質鬆軟,滲水速度特別快,這使得冰場保留時間不長,不斷引水很困難,最後,以失敗而告終。1986年,我們還參加了合作長跑賽和自行車賽,魏曙光獲得長跑第一名,鮑俊輝獲得了自行車賽第一名。後來這種比賽學校每年參加,成績都相當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