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腕兒李密(上)(2 / 3)

如果這樣幹,天下依然極有可能是楊玄感的,因為後來起兵的李淵就是先取長安的,如果楊玄感聽了李密的話,後麵就沒有李淵的戲份了(事實上,後來李淵起兵時正是按照李密“西入長安,控製潼關”的八字方針做的)。

但是,如果也僅僅是如果而已,它並沒有發生。如果當初真地能“如果”,曆史也許就會有不同的結果,曆史的殘酷性就在於,隻有結果,沒有如果,你願賭,就要服輸。

【龍套的悲劇】

楊玄感實在是發揚了“不二不丈夫,大二大丈夫”的精神,他偏偏就自信地選擇了李密口中的“下策”,因為他認為,李密所說的“下策”,其實正是“上策”。

下策:就近攻洛陽。

由此來看,楊玄感倒還真是條光明磊落的漢子,要幹就明刀明槍地幹,造反都不屑於玩陰招。

李密在說下策時曾特意囑咐楊玄感,這一招勝負難測,而且萬一唐禕提前把咱起兵謀反的事兒給捅了出去(楊玄感起兵時,唐禕從軍中逃跑了),官軍據城堅守,後邊兒楊廣再一個回馬槍殺回來,腹背受敵,就玩兒大了,所以,這一招的關鍵就在一個快字,輕裝勁旅,沿途路過的所有城門都不理會,直接奔襲到洛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拿下,不給對方反應的機會,隻有這樣才有戲唱。

畢竟洛陽是陪都,天下第二的重鎮,防禦力也不會比長安差多少,一旦陷入僵持,想拿下絕無可能。

楊玄感實在是沒什麼判斷力,他聽完李密的話後想了想,是這樣說的:“朝廷百官的家眷都在洛陽呢,要是不先拿下洛陽,我拿什麼動搖大隋統治階級的信念?況且,要是經過城池卻不攻取,怎麼立威於天下?你說的下策,在我看來,恰是上策。”

這就不能怪命不好了,兩條陽關大道擺著不走,偏偏就去踩鋼絲,完全是自找憋屈,套句現在比較流行的說法就是“找虐”。

應該相信,李密每說出一條策略時,楊玄感都是斟酌過的,隻不過,他實在不是一個將才。

當初曹操赤壁之敗,在跑路的時候,曾“三笑留情”,惹來三次伏兵,要不是命好,遇上個重情重義“拚將一死報舊情”的關二爺,腦袋早就搬家了,如今楊玄感“三想定計”,也算跟曹操有一拚了,隻是他都在想些什麼,沒有那麼二的頭腦你實在是猜不出來,反正我是猜不出來。

將領是楊玄感,李密有責任出謀劃策,卻沒權利拍板,所以隻能眼看著這個二貨自做聰明的尋死卻沒辦法。

據說,楊玄感“體貌雄偉,美須髯”,頗有幾分“美髯公”的範兒,但是與智勇雙全的關二爺不同,對於楊玄感,當時是“人多謂之癡”,楊素還護短兒,每逢親友都說“此兒不癡也”,現在看出來了,楊玄感長了關二哥臉皮,卻配了個二師兄的腦子,這就是楊素從小給慣出來的。所以說,孩子應該管,不能慣。

於是,大軍浩浩蕩蕩進攻洛陽,一路攻城拔寨,號召天下反隋,響應的人倒也真是不少,甚至許多原本的朝廷命官都投到了他的麾下。

後來在戰鬥中,隋朝內史舍人韋福嗣成了楊玄感的俘虜,楊玄感不但不殺,反而把他當成心腹來對待,估計那意思就是顯示一下自己的寬弘大量,問題是,他弄得太過了,原本軍中之事,出主意的向來是李密,自從有了這個“心腹”,李密說話也越來越沒份量了。

楊玄感想拉攏韋福嗣,可是韋福嗣並不領情,本來他就是戰敗才當了俘虜的,所以楊玄感每次讓他出主意他都是這樣也可,那樣亦無不可的,整個兒就一牆頭草。

韋福嗣給臉不要臉,但楊玄感的熱情卻依然像那冬天裏的一把火,怎麼都澆不滅,很快他便給韋福嗣安排了一個重要任務——寫一篇討伐朝廷的檄文。

身邊放著個飽讀詩書的李密不用,卻讓韋福嗣去寫這個命關全局的檄文,這並非楊玄感腦子笨,也並非他不知道李密的才能,他之所以這樣安排,是有深意的。

這檄文是用來爭天下人心的,可見其何等關鍵,大凡這樣的文章,每出世必定能左右天下民心向背,其威力何止十萬大軍能比?要達到這樣的效果,其煽動性可想而知,自然非常人所能捉刀提筆。但是,通常當事人隻注意到了文章表麵流瀉於詞句間的煽動力,卻忽略了一股隱藏能量,而這股能量卻是舉足輕重的,這股隱藏的力量就是起草檄文之人的身份。

像這樣討伐朝廷的檄文,由一個新降的朝廷命官來執筆,其煽動性比起由自己人來寫,自然不可同日而語,試想一下,連朝廷命官都在討伐朝廷,那麼這個朝廷該是何等不堪?朝廷官員該怎麼想?天下百姓又該怎麼想?充分利用韋福嗣在朝中的名望以達到爭取天下人心的目的——這就是楊玄感的算盤。雖然李密也算是曾經的朝廷命官,但畢竟已經做了很久的逃犯,身份能量比起韋大人自然是大打折扣。

這樣做還能達到另外一個效果,那就是文章出世之日,便是韋福嗣完全臣服之時。不管他之前是真降還是假降,隻要檄文一出,他韋福嗣便等於在楊廣那裏打入了黑名單,從此再無他路,隻能硬著頭皮跟楊玄感幹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