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4章 讓孩子在競爭中成為佼佼者(1)(2 / 3)

1994年1月14日下午,美國總統克林頓在訪問莫斯科期間,在奧斯坦金諾電視台大廳接見俄羅斯新聞工作者和各界代表,當場發表演說並回答聽眾的各種提問。

電視屏幕上出現了這樣一組鏡頭:

克林頓總統對聽眾說:

“我現在請最年輕的與會者提問題。”一個虎頭虎腦的小男孩,從從容容地在大廳後排站了起來。

克林頓問:“你今年多大了?”

小男孩用英語回答:“十三歲。”

克林頓驚訝地笑了笑,說:“請提問吧。”

小男孩用英語發問:“總統先生,請您談談您是怎樣當上美國總統的。”

話音剛落,滿座聽眾便哄然大笑。

克林頓十分高興地說:“請你到我麵前來。”

小男孩穿過人群,走到克林頓總統跟前。

克林頓滿麵笑容,把他拉到自己身邊,愛撫地摸著身高隻及自己胸口的小男孩的雙肩,親切地告訴他:

“我十六歲的時候,就下決心要為國家服務。我以林肯總統為榜樣,不斷地學習、準備,抓住各種機會,最後就當上了美國總統。”

這時,大廳裏爆發了熱烈的掌聲。

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燈。有理想有抱負的孩子往往更具有競爭力。父母從小要對孩子進行理想教育,具體來說,要從下麵幾個方麵入手:

1、重視理想的個體差異。

孩子理想的發展水平,也存在著個別差異。男孩子與女孩子的理想就不一樣,就是在同齡孩子中,其理想一般也有4個層次:一是具有崇高理想並在努力為之奮鬥;二是好高騖遠,不切實際;三是講究實惠、追求金錢;四是沒有理想。

造成理想水平個體差異的原因很多,但概括起來不外乎主觀和客觀兩方麵。為此,家長在進行理想教育時,必須根據孩子的個體差異,因人而異、因勢利導。家長要經常觀察孩子有什麼樣的理想,然後采取針對性教育方法,從不同角度進行理想教育。

2、及時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

教育孩子的目的,就是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成才,然後服務於社會,為社會創造財富。為此,必須適時對孩子提出理想方麵的要求。

作為家長,在向孩子提出理想要求時,要由淺入深,分層次進行,不能期望太高。比如,中學時期的孩子已積累了一定的文化知識,個性逐步得到發展,興趣愛好也已產生,這時家長應該從他們的愛好和感受出發,多考慮其個性的發展,幫助他們樹立帶有職業性質的理想。如果孩子是繪畫愛好者,那麼就應多從繪畫這個角度提出希望,並視其潛能確立期望值的高低:潛能小的就鼓勵他多描摩景物、人物;潛能大的就鼓勵他做個畫家,這是第一層次的理想要求。接下去,家長就要使孩子個人的理想與社會的需要掛起鉤來,提高到更高層次,即具有強烈的事業心和使命感的社會理想。就以上例來說,家長不能僅僅停留在孩子的興趣上,而應該教育他懂得學畫是為了弘揚人類文化,從而使他更自覺地從社會的要求出發來鞭策自己為理想而奮鬥。

3、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有關專家認為,青少年理想發展大致可分為4個階段:一是理想發展的準備階段,其特點是孩子把家長的、老師的要求當做自己的理想;二是生活理想階段,是孩子最早獨立思考的理想,是自己在活動中產生了興趣而憧憬的理想;三是職業理想出現和開始發展階段,隨著興趣的發展,孩子逐步培養起某種愛好,在這個基礎上,逐步產生對某種職業的向往;四是社會理想發展階段,這是孩子抽象思維能力發展到一定水平並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的必然結果,它往往同個人職業理想相聯係。

4、用感情培養孩子的理想。

有些家長看見孩子情緒激動、情感亢奮,就視之為不穩重、沒有出息,這是錯誤的。事實上,這種情感正是樹立崇高理想的必要觸媒。這裏不妨以魯迅為例。青年時期的魯迅在理想上的三次認識轉變也足以說明情感觸媒的作用。第一次是他父親死於誤診,使他產生學醫濟世的念頭;第二次是在日本學醫期間,他在影片上看到一大群中國百姓竟以欣賞自己的同胞被列強砍頭為樂事,使他痛感救國的根本不在醫,而在於喚醒民眾,於是他又棄醫從文;第三次是蔣介石在1927年製造“四一二”慘案後,他親眼看到自己的學生慘遭殺害,這使他痛心疾首,從此拋棄進化論,逐漸走上共產主義的道路。

所以說,要使孩子形成遠大理想,推動理想發展,必須發揮情感作用。把情感放在第一位,是因為沒有情感的觸動就很難打開孩子的心扉,從而難以進行溝通。家長對自己的孩子,特別是對缺乏理想的孩子,要多在他那平靜的心境裏注上一些“催化劑”,以激起理想的波瀾,使其在情感的不斷刺激下產生和增強對祖國前途、人類命運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