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經常對孩子進行自我防護訓練。
家長讓孩子牢記父母的姓名、家庭和學校的地址及電話、郵政編碼;懂得匪警、火警、交通事故急救等重要電話的打法;知道轄區內或學校附近的派出所(報警點)位置等。在孩子有可能獨處、獨行之前,更應教會他們熟記以上這些事項。家長可在家中顯眼處貼上寫有基本情況和事項的大紙片,以便獨處的孩子在遇上危險時及時獲得幫助。
實踐證明,使孩子免受突如其來災禍的傷害,經常對孩子進行自我保護的訓練和教育,讓他們學會麵臨危險時的脫逃和應對技巧,對於保護孩子的人身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讓孩子學會分享。
在美國,工程師和經理的區別有兩個,一個是溝通能力;另一個是領導才能。中國人都很勤奮,但是他們整天不說話,就是完成老板交給的事情。微軟公司雇員中的一千多個中國人,從普通工程師升遷到經理位置的人極少。但周克卻能不斷升遷,除了技術,就是學會了與人溝通。有些來自中國的工程師問他:“我很努力,怎麼就升不上去啊。”他隻問他們一句:“你開會的時候說話嗎?”周克認為,能夠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是具有領導素質的一種表現。家長要從小開始培養孩子的分享習慣。
那麼,怎樣培養孩子分享的習慣呢?
1、父母要學會分享孩子的東西。
培養孩子的分享習慣,對於許多父母而言,最重要的還是自己首先要學會與孩子分享,成為與孩子分享的夥伴。在家裏,可以讓孩子為家人分蘋果、分橘子等,教給他先分給爺爺、奶奶,再分給爸爸、媽媽,然後才分給自己。在這種分東西的過程當中,孩子不僅學會了與人分享,而且明白了應該尊敬長輩、關心父母。
然而,一些父母寧可自己受苦也不願讓孩子吃苦,好吃的、好玩的、好用的盡數都往孩子麵前堆。雖然他們也擔心孩子會發展成為不關心別人的“冷血兒”,但在行為上卻不會與孩子分享。更有甚者,孩子誠心誠意請父母一塊吃東西,父母卻推辭說:“你吃,媽媽不吃!”甚至斥責孩子:“讓你吃你就吃,裝什麼樣子?”就這樣,孩子與人分享的好意被父母給扼殺了。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不會與人謙讓和分享了。
2、讓孩子學會分享自己的友情。
如果孩子有“自我中心”的傾向,他或許沒有什麼真正的朋友。父母應該經常與孩子討論有關友情的問題,比如可以設計一些情景,問問孩子,如果是他,他會怎麼對待朋友?再問問孩子,他希望朋友怎樣對待自己?通過這樣的比較,可以啟發孩子學會與他人分享自己的友情。
3、讓孩子學會分享自己的夢想。
每個孩子都會有自己的夢想,父母千萬不要嘲笑孩子的夢想。作為父母,一定要引導孩子大膽地表述他的奇思怪想,同時給予孩子一定的鼓勵,讓孩子有被認可的樂趣。父母可以選擇一些孩子感興趣的圖書給他看,豐富他的夢想,讓孩子了解更多的知識。
4、讓孩子學會麵對自己的挫折。
如果孩子在學業上有了壓力,或者遭遇到了挫折,他往往會垂頭喪氣,不願意把自己的感受告訴他人。這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孩子說出他遭遇到的困難和挫折,或者可以建議孩子在他的好朋友麵前傾吐自己的煩惱,與別人進行討論,問問別人的感受。
當孩子真正學會了麵對,他就可以提高社會認知能力,提高自己的領導素質,從而增強社會適應性和控製力。
5、不要強迫孩子。
孩子的分享行為必須是一種自覺行為,通過分享來達到體驗良好情緒的目的。如果是成人強迫孩子進行分享,孩子體驗到的是一種不好的情緒。所以,在孩子不願意進行分享的時候,父母要及時觀察原因,如果是因為物品數量缺乏,或者物品對孩子有特殊的意義,應理解孩子,然後在此基礎上引導孩子:“如果你能夠把自己的東西給別人分享,那我真是太高興了;如果你不願意,我想是因為這種東西對你太珍貴了。當你有更多的時候,你會很高興與小朋友分享的,是不是呢?”也有的孩子不願意與人分享是因為他自我中心意識的限製,會認為“我為什麼要給別人呢?”在這種情況下,父母就要理解孩子這種思維限製,通過具體事實來引導孩子學會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