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在克服困難中前進,孩子就會獲得多方麵的發展,孩子也會更加積極地去奮鬥,去努力。現實生活中,孩子往往經曆不到什麼挫折,此時,父母可以給孩子設置一定的障礙。
“設置障礙”可以產生正反兩方麵的效應,如果運用得不好,反而會刺傷孩子,抑製孩子的積極行為。因此,父母應該慎重選擇這種方法。在使用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障礙要適度。
采用這種方法,必須根據孩子年齡的大小,受挫經驗的多少,加以嚴格的區別。年齡越小的孩子,設置的障礙需要就越小,障礙發生的頻率應該越低。受挫折越多的孩子,設置障礙的需要就越少,甚至不能設置障礙。
2、與鼓勵相結合。
設置障礙應與鼓勵和表揚結合起來。當孩子排除了障礙,戰勝了挫折的時候,父母要及時給予讚揚,強化孩子的這種積極行為。
3、對象是一帆風順的孩子。
這種方法的運用對象主要是那些“一帆風順”的孩子,這些孩子因為經常受到讚揚,所以要給他增加一些挫折。對那些受到挫折比較多的孩子,性格過於內向脆弱的孩子,是不宜采用這種方法的。
4、必須循序漸進。
設置應該具有漸進性。障礙應該逐漸加大,逐漸增多,不應該在開始的時候就給孩子一個下馬威,否則可能把孩子的自信心摧垮。
5、注意保密問題。
設置障礙的保密問題。在多數情況下,設置障礙事前不必讓孩子知道,但在有些情況下,比如障礙的難度很大,擔心孩子經受不住刺激等,可以先與孩子一起商量。問題可能難到什麼程度,可能遇到哪些困難等,讓孩子做到心中有數,這樣就可以增加孩子排除障礙的可能性。在艱難地獲得成功之後,孩子就會更加珍惜自己的積極行為所獲得的良好結果。
6、不要太在意孩子的情緒。
孩子遇到障礙,受到挫折是難免的,有時可能產生一些不良的情緒反應。父母應該有這種思想準備。對一般的不良反應,父母可以不去理會,但是如果孩子情緒反應過度,父母要進行必要的心理上的支持。
父母要對設置障礙有清醒地認識,這是為了幫助孩子更快地發展,不能單純為了設置障礙而設置障礙。
培養孩子受挫的恢複力。
成功的路上不會一帆風順,教會孩子如何麵對挫折對孩子的一生都有很大的幫助。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生活在優厚的物質環境和家長的保護圈中,沒吃過什麼苦,也不知道什麼是苦,作為父母寧願自己去經受磨難,也要為孩子鋪平道路,設計充滿笑臉和鮮花的明天。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難免會碰到失敗和挫折,尤其是孩子,他們由於受身心發展水平的限製,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即使在成人看來很微小的一次失敗,對於孩子來講,可能是一次不小的打擊,會使他們不知所措、失望退縮,喪失熱情和信心。
在許多國家,吃苦是孩子的必修課之一,尤其是在發達國家的家庭中,家長普遍重視從小培養孩子的自理能力和吃苦精神。因為發達的市場經濟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具備這種能力,隻有具備了這種能力並擁有這種精神才能出人頭地。
山上有兩塊石頭,第一塊石頭對第二塊石頭說:“與其在這裏養尊處優、默默無聞,還不如去外麵經曆一番世界的艱險和坎坷,去做一些事;即使見識一下旅途的風光,也是值得的。”
“何苦呢,兄弟!”第二塊石頭不以為然,“安坐高處一覽眾山小,周圍花團錦簇,誰會那麼愚蠢地在享樂和磨難之間選擇後者,再說那路途的艱險磨難會讓你粉身碎骨的!”
第一塊石頭隻好獨自隨山溪滾湧而下,它經盡了風風雨雨和大自然的磨難,卻義無反顧地在自己選擇的路上奔波。而第二塊石頭仍然在山上享受著安逸和幸福,享受著周圍花草簇擁的暢意舒懷,享受著大自然創造萬物所留下的美好景致。
多年以後,曆盡滄桑、經受千錘百煉的第一塊石頭,被有心人發現了,並收藏在博物館中,已經成了世間的珍品、石藝的奇葩,被千萬人讚美稱頌。為了更好地珍存那石藝的奇葩,人們準備為它重新修建一座更加精美別致、氣勢雄偉的博物館,建造材料全部用石頭。於是,他們來到高山上,把第二塊石頭粉碎成塊,給第一塊石頭蓋起了房子。
家長應該怎樣對孩子進行挫折教育呢?
1、告訴孩子:挫折並不可怕。
挫折未必總是壞的,關鍵在於對待挫折的態度,同樣的挫折既可以產生消極的情緒,甚至心理障礙,也可以磨煉人的意誌使其奮發向上。孩子對周圍的人和事物的態度常常是不穩定的,在碰到困難和失敗時,往往會產生消極情緒,不能以正確的態度對待失敗和挫折,這時,家長要及時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你要勇敢”,“你一定會做得更好的”。家長要有意識地將孩子的失敗作為教育的契機,引導孩子重新鼓起勇氣,大膽自信地再次嚐試;同時,還應讓孩子明白人人都可能遇到困難和挫折,而困難和挫折是可以克服的,教育孩子敢於麵對困難和挫折,樹立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勇氣與自信心,提高克服困難和抗挫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