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5章 能創新才能充分發揮領導力(1)(2 / 3)

天才的發明家托馬斯·愛迪生一生擁有1093項專利,他給自己和助手確立了提出新想法的定額,以此來保證自己和團隊的創造力,他的個人定額是每天一項小發明,每半年一項大發明。莫紮特短暫的一生創作出六百多首樂曲。巴赫每星期都要創作一首合唱曲,即使在他生病的時候,也具有極大的創作欲望。

現代社會十分推崇這樣一句話:“不斷創新是卓越。”因為,現代社會具有三個特性:新奇性、多樣性、暫時性。如果說,過去落後於社會的是文盲,現在落後於社會的將是缺乏創新意識、創造力低的人。創造意識是創造力發展的靈魂和動力,許多先進國家都重視對學生進行這方麵的教育。

如何培養和提高孩子的創造力呢?

1、拓展視野、增進知識。

創造需要憑借想象,但人的想象產生於豐富的生活實踐。看得多、聽得多、摸得多、接觸的事物多,腦子才能積累豐富的表象,即使閉上眼睛也能曆曆在目。大腦裏積累的表象多了,經過改造、調整,就能產生新的表象,這個形象思維的過程就是創造。因此,家長可通過各種活動,豐富孩子的生活,開闊孩子的視野,多帶孩子到大自然中,觀賞各種樹木花卉,了解植物與環境的關係;看看動物的不同習性和愛好;采集種子,捕捉昆蟲製作標本;仰望藍天上變幻多端、漂亮浮動的白雲;欣賞日出東方的朝霞、夕陽西下的美景……

其次,家長還應給孩子提供適合他們年齡特點的讀物和視聽材料,但應注意宜廣不宜深,深入淺出,以遊戲的形式、故事的口吻,進行趣味講解。

另外,還要針對家庭的實際,從日常生活入手,采取多種方法培養孩子的創造力。比如:孩子做家務,感到不順手、不方便時,可啟發孩子多動腦,試著改變幹活的方法、姿勢和工具。第一屆全國青少年科學發明中的獲獎作品,如充氣雨衣、方便皂盒、無淚蠟燭等等,都是孩子從生活中萌發的創造意識的結晶。傳說魯班有一次爬山,被鋸齒形的野草劃破了衣服和皮膚。他聯想到做木工時,木料難以被整齊地割裂,於是創造了木匠的重要工具—鋸。

所以,要引導孩子熱愛生活,讓他們經曆豐富,接觸麵廣闊,見多識廣,使腦內儲存起千千萬萬個事物形象來,這樣才能為發展創造打下堅實的基礎。

2、保護孩子的好奇心。

孩子天生非常好奇、好問。生活中,孩子還經常充當小破壞分子的角色,他用力砸開收音機或玩具機器人,想看看那些會唱歌、說話的小人,這些都是出自孩子的好奇心。一個好奇心強烈的孩子,對於新奇事物總是主動去尋根問底,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以發現事物的內在聯係。

在愛迪生3歲時,他的父母經常發現他會靜下來像大人一樣思考,並學著大人用手指理自己的頭發。

一次,愛迪生問父親:“為什麼刮風?”

父親回答:“愛迪生,我不知道。”

愛迪生又問:“你為什麼不知道?”

父親說:“你問你母親吧。”

愛迪生就隻好去問母親。幸好母親給了他準確的答案。

愛迪生不但好奇愛問,而且什麼事都想親自試一試。有一次,到了吃飯的時候,母親不見愛迪生回來,很焦急,便四下尋找,直到傍晚才在場院邊的草棚裏發現了愛迪生。

母親見他一動不動地趴在放了好些雞蛋的草堆裏,就非常奇怪地問:“你這是幹什麼?”

愛迪生不慌不忙地回答:“我在孵小雞呀!”

原來,他看到母雞會孵小雞,覺得很奇怪,自己也想試一試。

母親一看大笑起來,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

“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母親便把人不能孵小雞的原因講給他聽。

所以,家長應該保護孩子的好奇心,要給孩子提供一個豐富多彩的認知環境,讓孩子常能從中獲得新穎而神奇的感覺,使他對這個世界充滿向往。例如,將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讓神奇的大自然容納孩子無窮而強烈的好奇:把孩子的好奇心變成對知識的渴求和探索。

3、培養孩子的靈感。

所謂靈感,就是人們對一個問題的思考和解決不是按常規的思維邏輯,而是受某種機遇或潛意識的觸發,使大腦中各種信息重組,突然獲得一種新穎思想和方法的精神狀態。人們通過靈感可以產生與眾不同的意識,能在無意間迅速解出百思不解的難題。如:高爾基的某些創作靈感,是在劇場看戲時產生的;英國詩人司聰格的某些想法總是在睡醒和起床半小時這段時間裏浮上來的。

幼兒靈感的出現,表現在他們對某種事情一直是被動地在做,對某一問題總也想不通,但突然間來了情緒,不用大人催就能專心、愉快地去做,問題也就想通了;可過了這一刻,他又恢複了原狀。對這種情況,家長不應嘲諷孩子是忽冷忽熱,應適時給孩子以鼓勵,順其自然,使孩子能愉快地體驗靈感,加強對靈感產生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