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書接上回,說到天師耗盡全力阻擋明軍。
與此同時,大明皇宮之內也並非是毫無波瀾。
而要是提到宮中這事,便不得不說那大明的曆史了。
(明悉:本章略微帶有主觀色彩,但不評價明末閹黨與東林黨的好壞)
(注意:本章隻須知道大明中後期東林黨與閹黨勢同水火,閹黨理解成魏忠賢的勢力、東林黨理解成東林書院即可,後來東林黨六人被魏忠賢殘忍殺害,隻需要知道其中叫做楊漣的一人,而楊漣除了有兩位兒子楊之易、楊之言,(架空:)在加入東林黨之前還有一子楊之容,這位楊之容便是這大明皇宮中波瀾的掀起者。)
正文(有興趣的可以閱讀):
話說那大明王朝中期,政治日益敗壞,封建壓榨導致人民不斷起而反抗。麵對政治經濟困難,萬曆元年,首輔張居正開始進行改革,在澄清吏治、改進稅製、增辟財源、興修水利和整頓軍事等方麵,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明神宗十歲即位,由張居正輔政;他年長以後,對於張居正專斷朝政和限製他追求聲色奢侈,感到不堪忍受。萬曆十年張居正卒,明神宗親政,張居正的許多新政很快被廢除了。明神宗親政時,以皇帝、宦官、王公、勳戚、權臣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勢力,操縱朝政,政治黑暗,軍事衰敗,財政拮據,而苛征暴斂益形繁重,人民反抗事件也層出不窮。由於明朝國力漸衰,崛起於關外的滿洲人也逐漸不服明朝中央政府的管轄,以至成為對明朝的威脅。
麵臨這種國事日非的形勢,一些知識分子發出了關心國事、改革弊政的呼聲。
其中一人顧憲成是無錫人,時人稱為涇陽先生或東林先生。他在萬曆八年中進士後曆任京官,萬曆二十一年,顧憲成任吏部文選司郎中,掌管官吏班秩遷升、改調等事務。
顧憲成直言敢諫,他和一些正直的官員經常對朝廷的錯誤決策有所非議。顧憲成因爭立皇太子事引起明神宗的反感。萬曆二十二年,朝廷會同推薦選任內閣大學士(習稱閣臣),這其中顧憲成提名的人,都是明神宗所厭惡的,從而更觸怒了明神宗,竟被削去官籍,革職回家。
顧憲成回到了故鄉,從事講學,且宣揚他的政治主張。恰好在無錫有一所宋朝學者楊時曾經講過學的東林書院,他就同弟弟顧允成倡議維修。顧憲成在士大夫中聲望很高,得到許多地方人士以至常州知府、無錫知縣的資助和支持,在萬曆三十二年修複了這所書院。同年十月,顧憲成會同顧允成、高攀龍、安希範、劉元珍、錢一本、薛敷教、葉茂才(時稱東林八君子)等人,發起東林大會,製定了《東林會約》,規定每年舉行大會一、二次,每月小會一次。
東林學派的興起,標榜氣節,崇尚實學,對於扭轉士風起了積極的作用。他們在講學中經常觸及社會現實問題,議論如何改變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狀況。高攀龍曾經指出:“此時民不聊生,大亂即將來臨。”顧憲成也感到,危機四伏的政治形勢已如同“抱柴於烈火之上”;他因而認為,在朝廷做官的不考慮朝政,在地方做官的不留心民生,隱退鄉裏的不關心世道,都是不足取的。他們把讀書、講學同關心國事緊緊地聯係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