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探究關鍵資源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被嵌入開放型商業模式
為了構建開放型商業模式,企業首先需要調查關鍵資源的屬性如何影響模式發展。對於資源是否為競爭性的以及是否為排他性的給予特別關注。
根據之前的研究,我們可以推斷出當被公司分享的資源是非競爭性的,同時資源的能力不受限製,且具有排他性。當公司有能力獲取第三方創造的部分價值時,商業模式的開放會更加容易。
其次,共享資源不能是有競爭力的。這表明與另一方共享資源不能減少該資源在原商業模式中創造的價值。這條原則的一個例外是當共享資產會減少其在原公司商業模式中創造的價值時,隻要此時公司可以通過獲取第三方創造的部分價值以補償損失即可。
第二,探究雙方各自合理的開放度
先來看購買方。從購買角度看,開放商業模式在識別和驗證機會階段需要判斷和選擇可能的資源提供方。企業以外的組織和個人都可能成為企業新創意和新商業機會的源泉。開放商業模式的另一種方式是與合作者一起工作來驗證或測試本公司的創意或產品。那些采用這種實踐的公司可以擴展他們實驗的範圍和規模,並減少資源需求,縮短產品開發時間。開放商業模式甚至可以和競爭對手合作,這樣的合作在需要獲得資源間協同效應時被證明是正確的。
企業決定在自身商業模式中使用第三方資源將會麵對很多挑戰,這些挑戰與企業的吸收能力以及組織慣性聯係在一起。吸收能力與三種能力相關:資源搜索、資源集成和資源開發能力。整合外部資源通常需要顯著的組織改造,而高水平的標準化組織程序會使企業難以執行那些改造,最終難以整合資源。
圖6-7概括了關於開放商業模式買方的討論。圖左邊的要素會導致模式減少開放,比如吸收能力弱;右手邊要素則相反,支持商業模式開放,比如吸收能力強。
- 購買方開放度 +
-吸收能力 +吸收能力
-內部互補資源 +內部互補資源
+組織慣性 -組織慣性
+產出不確定 -產出不確定
圖6-7 購買方開放度
再來看出售方。很多企業已經決定超越自身商業模式來開拓他們的資源和能力,這些企業通過和他人分享資源和能力來創造和獲取價值。由於大多數像知識和品牌這樣的無形資產具有非競爭屬性,所以將它們作為共享資源更加簡單。此外,一些企業已經開始共享他們有形資產的多餘能力了,比如技術設施、後勤資產、分銷渠道等。
企業必須確定資源的分享程度,也就是說,企業必須明確開放商業模式中分享的資源的寬度和深度。寬度是指分享者的數量,深度則是指與分享者關係的緊密、專有程度。
圖6-8概括了我們關於開放商業模式賣方的討論。圖左邊的要素會使共享資源更受控製同時共享寬度更窄(比如高度相互獨立),右手邊要素支持共享給更多的合作者(比如低度相互獨立)
- 出售方開放度 +
+相互獨立性 -相互獨立性
-夥伴間信任 +夥伴間信任
-法律保護 +法律保護
+內部互補資源 -內部互補資源
-外部互補資源 +外部互補資源
-擴展性 +擴展性
圖6-8 出售方開放度
第三,三類開放商業模式
在上述兩點的基礎上,企業可以在下列三類開放商業模式中進行選擇:
部分開放(買方):這類通常是那些自身缺少開發特殊資源能力的企業,所以他們
將第三方資源嵌入自身商業模式。
部分開放(賣方):這是另一類開放型商業模式,企業拿出一些資源同其他企業共享,那些企業將共享資源嵌入自身商業模式。采用這種模式的企業試圖將品牌特許權之類的共享資源的利用率最大化,同時減少多餘能力。
完全開放商業模式:這些企業同時開放商業模式的買、賣兩張麵孔。他們依靠外部資源加強自身商業模式和測試新模式,同時也依靠與其他企業分享資源而創造新的收入流。不論是在服務業,還是傳統製造業中,都存在著由封閉商業模式,到部分開放商業模式,再到完全開放商業模式這樣的進化機會。
致 謝
本書的創作與我所在的團隊的成員們各種形式的貢獻是密不可分的。感謝陳良華教授、王翔副教授、張曉玲副教授、呂鴻江副教授、葛滬飛博士、周璐璐博士等為我提供的許多建議、觀點、參考資料等。尤其重要的是,正是在與他們的交流中,本書的許多重要思想得以形成和完善。參與這些交流並提供幫助的還有我的許多博士生:羅倩、蘇江華、徐天舒、趙毅、李永發等。
我的研究生白璐、狄子良、孫慧、徐學富、陳建文、後士香、謝瑤、濮靜、劉舒、李雨佳、周潔、張赫挺等參與了本書的有關資料收集、整理以及後期的校對,他們的工作為本書的質量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作為本書寫作基礎的有關商業模式研究,得到了我主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動態聯盟中企業戰略地圖的權變結構與應用方法研究”(批準號:70472085)、“新技術商業化進程中商業模式對嵌套認同的影響機製研究(批準號:70972054)”、“科技型初創企業的能力陷阱與商業模式實驗過程研究:基於結構化理論的分析(批準號:71372196)”的支持。
本書成稿之際,謹在此對上述個人或機構表示衷心的感謝!
最後,還要感謝我的家人。沒有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本書不可能得以問世,他們是另一種意義上的本書作者。
李東
於鍾山東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