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6章 補好品德上的“破綻”(2 / 2)

充滿智慧的禪師,當然胸中明了年輕人的來意,當下亦不予說破,隻是淡淡地笑著並出了一道簡單的題目,請年輕人回答。

禪師所出的題目是,有兩個小孩一起相約打掃煙囪,工作結束之後,甲小孩的臉上被煙囪的煤灰弄得奇髒無比;乙小孩的臉上,則是幹淨如常,連一點兒煤煙都沒有。禪師問年輕人,這兩個小孩當中,哪一個會去洗臉?

年輕人毫不猶豫地便回答:“當然是乙小孩,他看到甲的臉上那麼髒,心想,自己的臉上一定也和他的一樣髒,所以乙小孩一定會馬上洗臉。”

禪師緩緩地搖頭,微笑道:“不對。”

年輕人遲疑了一會兒,又辯白道:“難道會是甲小孩?他從乙小孩的眼瞳當中,看到了自己的倒影,知道自己的臉上很髒,所以……”

禪師還是搖頭,沉著地說:“還是不對。”

年輕人滿腹的自信在此刻完全被擊垮,他訥訥地問道:“那麼,敢問大師,是他們一起去洗臉嗎?”

禪師依然搖著頭,說道:“這也不是答案,問題的重點在於,兩個小孩一起去打掃煙囪時,不可能隻有一個人臉上弄髒,兩個小孩的臉上應該都有煤煙。題目本身就出錯了,其中大有問題。從你的回答當中,可以看到你對問題未能做通盤了解,更能夠清楚地看到,你對許多事物欠缺深謀遠慮。”

年輕人愣在當場,沉思了許久,終於又抬起頭來,羞愧地對禪師道:“我知道自己的膚淺之處了,尚請大師教誨。”

唐朝貞觀時期,禪宗四祖道信禪師某天途經牛頭山,聽說有個叫法融的人在這裏修行,便入山一探究竟。法融一心修行,見人也不理不睬,人稱“懶融”。

尋訪半天四祖終於找到了懶融。懶融隻把四祖當做一般遊客,仍舊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裏,並不理睬四祖。四祖也不見怪,問道:“你在這裏幹什麼呢?”

法融回答:“觀心!”

四祖又問:“什麼人能觀心?所觀的心又是什麼東西?”

法融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好久無言以對。這時他才意識到麵前不是一般的遊客,便誠心頂禮,請四祖開示。四祖傳法完畢以後又叮囑法融:“要修成一顆銅牆鐵壁一般的佛心不用特意去觀它,也不要去壓抑它,隻需隨心自在就好。”

法融就問:“師父不讓特意去觀心,如果內心起了情境,那該怎麼辦呢?”

四祖開示說:“這‘境’沒有好與壞、美與醜的差別,如果硬要說什麼美醜、好壞,就是內心不淨。隻靠天天打坐是成不了佛的。你若能麵對不同情境而心無掛礙,根本不去管它,這時你便已修成晶瑩剔透的佛心,不會再有什麼變化了。”

這時,一隻老虎來到懶融身邊趴下。四祖見了這隻老虎,心中一驚,懶融禪師就笑話他,說:“你還有這個啊!”

四祖不作聲,在懶融禪師打坐的蒲團上寫了一個“佛”字,然後請懶融禪師坐。

懶融禪師一時有些猶豫,不敢坐。四祖就說:“你也還有這個。”於是兩人相視一笑。

後來有一個僧人就法融禪師的故事去請教大同禪師:“法融禪師在沒有遇到四祖時怎麼樣?”

大同禪師回答:“好為人師。”

僧人又問:“遇到四祖以後又怎麼樣?”

大同禪師回答:“不與人為師。”

來時無跡去無蹤,

去與來時事一同。

何須更問浮生事,

隻此浮生是夢中。

——鳥窠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