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法空寂是禪的一種境界,隻有達到這樣的境界才能超脫於世間。佛之為佛,就在於佛的靈悟和不為外物所動;菩薩之所以為菩薩,就在於菩薩的不動念。隻有這樣,才能登涅槃的彼岸。
有一次,淨空禪師在香港講經。
期間,遇到一位金銀財寶很多的居士。有一天居士拉著禪師前往銀行去見識見識那些珠寶,因為他的珠寶放在銀行保險櫃裏了。
到了銀行,居士和禪師經過層層鑒別再由守衛護送到保險庫,進入保險庫打開保險箱,看到了滿箱的金銀珠寶。這時禪師對居士說:“這是你的?你就隻有這麼一點點嗎?”
聽了這話之後,居士心裏很不痛快。他有那麼多的財產,禪師竟然說這不是自己的?他不敢拿這些珠寶回家,怕小偷覬覦;也不敢戴在手上,怕被人搶劫。他隻好放在銀行保險櫃裏,一個星期去打開看一下。
這時,禪師說:“如果這樣算是你自己的,那香港所有銀樓都是我的。為什麼?我到那裏,叫人拿出來給我看看、摸摸,好!收起來,給我保管好。這有什麼兩樣?你的這些東西既不敢戴,也不敢放在家裏,怎麼能算是你自己的財寶?”
珠寶、車子都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但人們總因為貪念使然,去聚寶斂財,但也因為害怕失去,而用層層保護來守住它們。殊不知守成不易,一個人擁有的越多,可能失去的當然也就更多。我們不應該成為財富的奴隸。
石屋禪師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暢談之下,不覺天色已晚,兩人因此投宿旅店。
半夜,石屋禪師聽到房內有聲音就問:“天亮了嗎?”對方回答:“沒有,現在仍是深夜。”
石屋禪師心想,這個人能在漆黑的深夜中起床摸索,一定是道行很高的人,或許還是個羅漢呢!於是又問:“你到底是誰?”可是,那個人卻回答:“我是個小偷!”
石屋禪師說:“喔!原來是個小偷,你前後偷過幾次?”
小偷回答:“數不清了。”
石屋禪師問:“每偷一次,能快樂多久呢?”
小偷回答:“那要看偷得東西,價值怎樣啊!”
石屋禪師追問:“最快樂時能維持多久?”
小偷回答:“幾天而已,過後仍舊不快樂的。”
石屋禪師說:“原來是個鼠賊,為什麼不大幹一場呢?”
小偷問:“你有經驗嗎?你總共偷過幾次啊?”
石屋禪師回答:“隻有一次。”
小偷疑惑地說:“隻有一次?這樣能夠嗎?”
石屋禪師回答:“雖然隻有一次,但畢生受用不盡啊。”
小偷急問:“這東西是在哪裏偷的?能教我嗎?”石屋禪師指著自己的腦袋問小偷:“這是無窮無盡的寶藏,如果你能夠獲得智慧和真理,畢生受用不盡,你懂嗎?”
鼠賊深深後悔自己偷竊的行為,隨後皈依石屋禪師,做了一個禪者。
人總是貪念一些身外之物,但這些身外之物能給我們的快樂都是不長久的。智慧和真理才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才能讓自己畢生受用不盡。
達摩祖師本名叫菩提多羅,南印度人,出身婆羅門貴族,是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後來遇到般若多羅,為祖師所器重而度化出家,改名菩提達摩。
達摩未出家以前,就具有超人的才智、脫俗的善根。有一次,般若多羅指著一堆珠寶對達摩三兄弟問道:“世上還有比這些珠寶更好的東西嗎?”
大哥月淨多羅回答道:“沒有!這些珠寶乃我們王者之家最為珍貴的,世上再也沒有什麼東西能超過這些寶物了。”
二哥功德多羅也回答道:“我沒有見過世上還有比這些寶物更珍貴的東西。”
唯有老三菩提多羅卻不同意這種說法,他說:“我不認為兩位哥哥的話說得對,這些珠寶其實沒有什麼價值!”
兩位兄長齊聲責問道:“為什麼這些珠寶沒有價值,有價值的寶物是什麼?”
菩提多羅說道:“因為這些珠寶自身不能認知自己的價值,必須加以人們的智能去分辨,否則隻不過是一些沒有知覺的東西而已。而佛陀說的佛法真理才是法寶,法寶是由人們的般若所發揮出來的智能,不僅能自照,而且還能區別這種形形色色的珠寶,更能分辨世間與出世間的一切善惡諸法。所以在各種寶物中,最尊貴的應該是無上真理的法寶。”
什麼才是真正的寶物?是佛、法、僧三寶。佛、法、僧又稱自性三寶,此即人人本具,個個不無的真心本性。金銀珠寶有毀壞的時候,真心本性沒有毀壞的時候。菩提達摩終能繼承祖位,而且東來傳授佛法,一花五葉,分燈無盡,便是真理法寶勝於金銀財寶的生動注解。
這個故事說明,人們追逐外在的財物,卻很少有人去發掘自身的寶藏。
佛法本無門,
法界化微塵。
若真修行人,
舍我任其誰。
——佚名禪師